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问答 成语问答

白旄黄钺-白旄黄钺怎么读

tamoadmin 2024-11-11 人已围观

简介唐诗?七德舞?白居易 ?《七德舞-美拨乱,陈王业也》[1] 《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2]。 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乐终稽首陈其事[3]。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4]。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5]。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6]。 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7]。 魏徵梦见子夜泣,

白旄黄钺-白旄黄钺怎么读

唐诗?七德舞?白居易

?《七德舞-美拨乱,陈王业也》[1]

《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2]。

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乐终稽首陈其事[3]。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4]。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5]。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6]。

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7]。

魏徵梦见子夜泣,张谨哀闻辰日哭[8]。

怨女三千放出宫,囚四百来归狱[9]。

剪须烧药赐功臣,李勣呜咽思杀身[10]。

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11]。

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12]。

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

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13]。

岂徒耀神武,岂徒夸圣文[14]。

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参考注释:

[1]七德舞:唐乐舞名,贞观七年,唐太宗亲制《破阵乐舞图》,后令魏徵、虞世南等改制歌词,正式更名为《七德舞》。

“七德”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件事情。

拨乱:治理乱世恢复正常安定。陈王业:陈述帝王功业。

[2]武德至元和:武德为唐高祖李渊年号,元和为唐宪宗年号。

[3]稽首:古代礼仪: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

[4]白旄黄钺定两京:旄:(mao)一种旗帜,用犛牛尾做成系于旗之竿首。钺:(yue)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两京:洛阳及长安。

[5]擒充戮窦四海清:“充”指王世充。“窦”指窦建德。

[6]理定:政治安定。推心置人腹: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诚待人。

[7]亡卒遗骸散帛收:贞观初年,唐太宗下令收埋战乱中所有战者的遗骸,祭祀后安葬;因为不忍有零落未葬的,后来又追加了一条命令,凡是收葬无主尸骸的人,官府给予布帛答谢。

饥人卖子分金赎:贞观二年,国家刚刚安定不久,就发生了大饥荒,民间发生了父母因饥饿卖子女的事情;太宗下令尽出御府金帛,赎回被卖的子女,还给他们的父母。

[8]魏徵梦见子夜泣:大臣魏徵病危,太宗担忧其病情,半夜做梦,梦见魏徵来辞别,于是惊醒,忍不住哭泣。

张谨哀闻辰日哭:另一位贤臣张公谨去世,太宗亲自治丧,悲不自禁,有司奏道:现在太阳位于辰位,根据阴阳忌讳,哭了不吉利。太宗却道:我们君臣的情义深重,像父子一样。我的悲痛发自于内心,还管它是什么时辰呢!

[9]怨女三千放出宫:怨女指到适婚年龄无对象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太宗曾经跟侍臣说:我怜悯宫里的侍女幽居深宫中,现在让她们离开宫庭,找好人家去婚配吧!于是命令臣下从宫女中挑出数千人,都放她们回家去。

囚四百来归狱:贞观六年,太宗亲自理狱,最后确定有近四百名该处刑。但是太宗起了恻隐之心,放他们回乡归家,要他们明年秋天再来执行刑。次年秋,四百囚犯尽数归来无一私逃,太宗于是下令特赦他们。

[10]剪须烧药赐功臣,李勣呜咽思杀身:太宗早年亲自征战,与将领们恩义深重。大将李勣卧病久治不愈,医生说要龙须烧灰配药,太宗便亲剪髯须,李勣服药后病情好转,感动哽咽,要求杀身以回报。

[11]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将军李思摩在辽东一战中了箭受伤,太宗怕他中毒,帮他吮血,李思摩振臂高呼愿以效命,众将士听闻莫不感动。

[12]乘时:乘机;趁势。

[13]垂无极:永久流传。

[14]圣文:圣人留下的文章典籍、天子的文德。

参考译文:

《七德舞》、《七德歌》从高祖武德年间流传至元和时。元和年间的小官白居易,观赏乐舞时体会了乐舞的深刻含意,在乐曲终了后叩拜著陈述乐舞中的故事:

太宗皇帝十八岁便率领着正义之师,他亲持着白旄黄钺率大军攻取两京;生擒王世充、杀窦建德,肃清全国的割据势力,四海清平。太宗二十四岁时就统一天下功伟业成。他二十九岁登基为帝,三十五岁时国家强盛、四海太平。太宗平定乱世,安定百姓为什么如此神速?原因便是他能够与人推心置腹,至诚待人。

他拿出布帛收集阵亡将士遗骸予以安葬,用重金回赎被饥民变卖的子女。梦中与良臣魏徵诀别后痛哭,贤臣张公谨去世,太宗亲自治丧痛哭哀悼。将适婚的三千宫女放出宫让她们找好人家婚配。让四百囚犯感恩归来无一私逃。他剪自己的胡须烧成药赐给功臣,大将李勣感激涕零的想杀身以回报。他亲自吸吮箭伤的污血抚慰将士,大将军李思摩感动高呼要求以报效。

太宗皇帝不仅是善战而且善于顺应天时,用着真诚之心来感动人,使人心得以回归。自那时到今日已经有一百九十年了,普天之下都还载歌载舞的纪念太宗皇帝的事迹。唱着《七德歌》,跳着《七德舞》,圣主作的乐舞永久流传是后世无穷的典范。难道只是为了夸耀神武,夸耀文德吗?太宗皇帝传下此乐舞的用意,是为了向子孙后代讲述帝王的事迹功业,将开国治天下的艰难传示子孙,作为永远的模范!

题解及赏析:

作者: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是继李白之后的一位中唐伟大诗人,他的诗平易近人、明白流畅,有“老妪能解”一说。

他活跃的年代为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已进入中衰,朝中党争不断,各地战乱频传,百姓生活痛苦。他认为文章要结合世情、反映民生,因此有着大量的叙事诗作,其生动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是一大特点,其中关于音乐舞蹈的作品多达数十首。

白居易崇敬神佛。他晚年曾居住在洛阳香山寺,自称“香山居士”。期间更曾与八十多名信众共同接受斋戒,祈愿来世转生弥勒的佛国世界,他更留下誓愿:当佛陀下世时,他要随慈氏下世,经历劫难,成就无上正道。在他的作品中也反映着许多佛门修炼、接受教化的意涵。

此诗就内容而言应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5~820年),白居易观赏《七德舞》后有感而发作了此诗。

《七德舞》起源于《秦王破阵乐》,是唐代最著名的一部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宫廷乐舞。是基于原唐初军歌《破阵乐》发展而来。贞观七年,唐太宗亲制《破阵乐舞图》,令魏徵、虞世南等改制歌词,正式更名为《七德舞》。历经了近两百年的流传,唐朝的国力已大不如盛唐时期,当时白居易欣赏的乐舞或许已不如当年的大气雄浑,但从文中看来仍保留了其深刻的文化意涵,全诗描述了唐太宗一生的文治武功,而核心就在于太宗的德行、以心感人。

在文首白居易用了一个辞汇:“稽首”。稽首是古代礼仪,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跪拜礼仪:“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主要是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

白居易在观赏了圣王留下的乐舞后不由得的稽首叩拜,陈述乐舞中的故事:

太宗推心置腹的待人,拿取布帛收拾阵亡将士骨骸,用钱赎回被饥民卖掉的子女,在梦中与魏徵诀别后痛哭,安置幽怨的宫女,释放囚回家让他们自动回牢,烧自己胡须为臣下作药……圣主的言行应是后世无穷的典范,并非只是夸耀自己。

白居易最后感悟:太宗传下此歌此舞的用意,是为了向子孙后代讲述开国与治国安邦的艰难,将圣王的教化流传于世。他在《七德舞》中看出了圣王的教化,因而惶恐的稽首而拜。

在整首诗中也体现了中国乐舞的基本概念,古典乐舞展现的是历史的缩影,展现的是圣王留下给子孙的典范,中国传统的古典乐舞背后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意涵,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及教化作用。

白旄黄钺的词语辨析

唐舞名。唐初有《秦王破阵乐曲》,至贞观七年太宗制《破阵乐舞图》,后令魏征、虞世南等改制歌词,更名《七德》之舞。"七德"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件事。

注释:

1白旄黄钺定两京:旄(mao)一种旗帜,用牦牛尾做成系于旗之竿首。钺(yue)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

2擒充戮窦四海清:“充”指王世充。“窦”指窦建德。

3亡卒遗骸散帛收:贞观初年,唐太宗下令收埋战乱中所有战者的遗骸,祭祀后安葬;因为不忍有零落未葬的,后来又追加了一条命令,凡是收葬无主尸骸的人,官府给予布帛答谢。

4饥人卖子分金赎:贞观二年,国家刚刚安定不久,就发生了大饥荒,民间发生了父母因饥饿卖子女的事情;太宗下令尽出御府金帛,赎回被卖的子女,还给他们的父母。

5魏征梦见子夜泣:大臣魏征病危,太宗担忧其病情,半夜做梦,梦见魏征来辞别,于是惊醒,忍不住哭泣。这一天晚上,魏征果然去世了,太宗亲自为其题写碑文道:“昔殷宗得良弼于梦中,今朕失贤臣于觉后!〔从前殷高宗武丁,在睡梦之中得到良臣傅说;而现在我呢,却在醒来之后失去了贤臣魏征!〕”

6张谨哀闻辰日哭:另一位贤臣张公谨去世,太宗亲自治丧,悲不自禁,有司慌忙奏道:“日在辰,阴阳所忌,不可哭。〔现在太阳位于辰位,根据阴阳忌讳,不可以哭,哭了不吉利。〕”太宗却道:“君臣义重,父子之情也。情发于中,安知辰日?[我们君臣的情义深重,像父子一样。我的悲痛发自于内心,还能管它是什么时辰!]”说完痛哭。

7 怨女三千放出宫:太宗对他的侍臣说:“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今将出之,任求伉俪。”于是令左丞戴胄、给事中杜正伦于掖庭宫西门,拣出数千人,尽放归。[愍(man)本义指令人忧患;痛心的事情]。

8 囚四百来归狱:太宗还深怕产生冤狱,常常亲自过问案件。贞观六年,太宗亲自理狱,最后确定有近四百名该处刑。但是太宗起了恻隐之心,放他们回乡归家,要他们明年秋天再来执行刑。次年秋,四百囚犯尽数归来,无一私逃,太宗于是下令特赦他们。

9 剪须烧药赐功臣,李绩呜咽思杀身:太宗早年亲自征战,与将领们恩义深重。大将李绩(ji)卧病久治不愈,医生说要龙须烧灰配药,太宗便亲剪髯须〔古代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看得很重,理发与剃须都是忌讳的事情〕,李绩服药后病情好转,感动呜咽,要求杀身以报。

10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将军李思摩中了箭,太宗怕他中毒,帮他吮血,李思摩裹好伤口便奋臂高呼,要求效。

全诗串讲

七德舞,七德歌,从武德年间传至元和;元和年间的小臣白居易,听歌看舞了解乐曲的含意,乐曲终了,向各位陈述此事。太宗十八岁便开始打天下举义兵,以他的神武英才,持白旄黄钺攻取两京;生擒王世充杀窦建德,四海平清。二十四岁统一天下,丰功伟业成。二十九岁登基为帝,三十五岁时国家强盛、太平。平定乱世,建立大业为什么如此神速?

原因便是他能够与人推心置腹。安葬阵亡将士遗骸,官府散帛将零星遗骸收。饥贫被变卖的老百姓子女,太宗帮忙用重金回赎。良臣魏征及张公谨去世,太宗亲自治丧为之痛哭。放大量的宫女出宫,让她们自由婚配。四百囚犯尽数归来无一私逃,得特赦。太宗剪自己的胡须烧药为功臣,大将李绩感激涕零报之以身。太宗帮忙吮血治箭伤安抚将士,大将军李思摩感动高呼要求效。太宗不仅善战而且善于利用天时。用真心来感动人,使人心回归。迄今已经有一百九十年,朝廷,国民都还载歌载舞的纪念。歌七德,舞七德,圣主的言行,应是后世无穷的典范。哪里只是为了夸耀神武,哪里只是为了夸耀文德!太宗传下此歌此舞的用意,是为了向子孙后代讲述开国与治国安邦的艰难备至!

黄钺的历史典故

感彩

褒义词

语法用法

作谓语;指出师打仗

成语结构

联合式 作主语、宾语。

应用示例

某十八岁同父起义,~,平定两京。(明·无名氏《智降秦叔宝》第一折)

《三国演义》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绍再三推辞,众皆曰非本初不可,绍方应允。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绍登坛。绍整衣佩剑,慨然而上,焚香再拜。其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绍等惧社稷沦丧,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读毕,歃血。

《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阚泽曰:“古之命将,必筑坛会众,赐白旄黄钺、印绶兵符,然后威行令肃。今大王宜遵此礼,择日筑坛,拜伯言为大都督,假节钺,则众人自无不服矣。”权从之,命人连夜筑坛完备,大会百官,请陆逊登坛,拜为大都督、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候,赐以宝剑印绶,令掌六郡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军马。吴王嘱之曰:“阃以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

成语故事:公元前1046年2月5日,周武王伐纣关键性一役牧野大战一触即发,为鼓舞士气,确保万无一失,黎明时分,周武王率领大军来到商朝都城郊外的牧野,在这里举行战前的誓师动员大会。武王身披战袍,威风凛凛,左执铜制大斧,右举白色令旗,登高一呼:将士们!辛苦了!请举起你们矛,操好你们的戈,摆好你们的盾,我现在要发布誓师令了。”下面的将士们群起响应,直呼:“武王万岁!武王万岁!”武王一挥令旗:“远道而来的将士们,古人说得好:‘母鸡在早晨不打鸣,如果谁家母鸡早晨打鸣,这个家就要衰落了。’现在商纣只听妇人的话,对祖先不恭不敬,对祭祖也不管不问,耽于酒色,荒理朝政;不听良言相劝,只听信馋言,忠臣;赋于重刑杂税,残暴虐待百姓,在商国都城荒霪无度,胡作非为。现在我要恭请上天,按上天的意志来讨伐商纣。将士们!在今天这场战斗中,你们要听从号令,严整划一,每前进六、七步,就要左右看看,保持队形,前后左右相互照应。将士们!在作战中,你们要英勇善战,随机应变,每刺杀四、五次,就要停下来相互看看,保住阵脚。将士们,勇敢的拚杀吧!你们要象狮子一样威武雄壮,象虎豹一样勇猛,在商都郊外大战一场。但是,你们不要迎击向我们投降的人。努力吧,将士们,我们是在替天行道,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白居易《七德舞》唐诗欣赏

《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阚泽曰:“古之命将,必筑坛会众,赐白旄黄钺、印绶兵符,然后威行令肃。今大王宜遵此礼,择日筑坛,拜伯言为大都督,假节钺,则众人自无不服矣。”权从之,命人连夜筑坛完备,大会百官,请陆逊登坛,拜为大都督、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候,赐以宝剑印绶,令掌六郡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军马。吴王嘱之曰:“阃以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

在电视剧《封神英雄榜》中周武王姬发使用过这件武器,只有帝王之相的人才可以使用它!

《七德舞》原诗名为《七德舞-美拨乱,陈王业也》;这首诗说的是唐太宗艰苦创业的故事;在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唐太宗为秦王时,军中就有《秦王破阵乐》,主要内容是歌颂太宗(当时为秦王)英勇善战的事迹。至贞观七年,唐太宗亲制《破阵乐舞图》,后令魏徵﹑虞世南等改制歌词,正式更名为《七德舞》。“七德”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件事情。

到了唐宪宗元和年间(805~820年),大诗人白居易有幸观赏此舞,大为感动,写了《七德舞》这首诗,提醒当时的君王与朝廷大臣们不要忘记太宗创业的艰辛,不要忘记尚武与仁德兼济的精神。白居易的这首诗不仅声律优美,还包含了多则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安邦治国的小故事;是唐诗中的精品。全诗如下:

七德舞-美拨乱,陈王业也

白居易

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元和小臣白居易,

观舞听歌知乐意,乐终稽首陈其事。太宗十八举义兵,

白旄黄钺定两京①。擒充戮窦四海清②,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

速在推心置人腹。亡卒遗骸散帛收③,饥人卖子分金赎④。

魏徵梦见子夜泣⑤,张谨哀闻辰日哭⑥。怨女三千放出宫⑦,

囚四百来归狱⑧。剪须烧药赐功臣,李勣呜咽思杀身⑨。

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⑩。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

以心感人人心归。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

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岂徒耀神武,

岂徒夸圣文。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注释:

①白旄黄钺定两京:旄(máo)一种旗帜,用犛牛尾做成系于旗之竿首。钺(yuè)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

②擒充戮窦四海清:“充”指王世充。“窦”指窦建德。

③亡卒遗骸散帛收:贞观初年,唐太宗下令收埋战乱中所有战者的遗骸,祭祀后安葬;因为不忍有零落未葬的,后来又追加了一条命令,凡是收葬无主尸骸的人,官府给予布帛答谢。

④饥人卖子分金赎:贞观二年,国家刚刚安定不久,就发生了大饥荒,民间发生了父母因饥饿卖子女的事情;太宗下令尽出御府金帛,赎回被卖的子女,还给他们的父母。

⑤魏徵梦见子夜泣:大臣魏徵病危,太宗担忧其病情,半夜做梦,梦见魏征来辞别,于是惊醒,忍不住哭泣。这一天晚上,魏徵果然去世了,太宗亲自为其题写碑文道:“昔殷宗得良弼于梦中,今朕失贤臣于觉后![从前殷高宗武丁,在睡梦之中得到良臣傅说;而现在我呢,却在醒来之后失去了贤臣魏徵!]”

⑥张谨哀闻辰日哭:另一位贤臣张公谨去世,太宗亲自治丧,悲不自禁,有司慌忙奏道:“日在辰,阴阳所忌,不可哭。[现在太阳位于辰位,根据阴阳忌讳,不可以哭,哭了不吉利。]”太宗却道:“君臣义重,父子之情也。情发于中,安知辰日?[我们君臣的情义深重,象父子一样。我的悲痛发自于内心,还能管它是什么时辰!]”说完痛哭。

⑦怨女三千放出宫:太宗对他的侍臣说:“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今将出之,任求伉俪。”于是令左丞戴胄、给事中杜正伦于掖庭宫西门,拣出数千人,尽放归。[愍(mǐn)本义指令人忧患;痛心的事情]。

⑧囚四百来归狱:太宗还深怕产生冤狱,常常亲自过问案件。贞观六年,太宗亲自理狱,最后确定有近四百名该处刑。但是太宗起了恻隐之心,放他们回乡归家,要他们明年秋天再来执行刑。次年秋,四百囚犯尽数归来,无一私逃,太宗于是下令特赦他们。

⑨剪须烧药赐功臣,李勣呜咽思杀身:太宗早年亲自征战,与将领们恩义深重。大将李勣(jì)卧病久治不愈,医生说要龙须烧灰配药,太宗便亲剪髯须[古代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看得很重,理发与剃须都是忌讳的事情],李勣服药后病情好转,感动呜咽,要求杀身以报。

⑩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将军李思摩中了箭,太宗怕他中毒,帮他吮血,李思摩裹好伤口便奋臂高呼,要求效。

全诗串讲:七德舞,七德歌,从武德年间传至元和;元和年间的小臣白居易,听歌看舞了解乐曲的含意,乐曲终了,向各位陈述此事。太宗十八岁便开始打天下举义兵,以他的神武英才,持白旄黄钺攻取两京;生擒王世充杀窦建德,四海平清。二十四岁统一天下,丰功伟业成。二十九岁登基为帝,三十五岁时国家强盛、太平。平定乱世,建立大业为什么如此神速?原因便是他能够与人推心置腹。安葬阵亡将士遗骸,官府散帛将零星遗骸收。饥贫被变卖的老百姓子女,太宗帮忙用重金回赎。良臣魏徵及张公谨去世,太宗亲自治丧为之痛哭。放大量的宫女出宫,让她们自由婚配。四百囚犯尽数归来无一私逃,得特赦。太宗剪自己的胡须烧药为功臣,大将李勣感激涕零报之以身。太宗帮忙吮血治箭伤安抚将士,大将军李思摩感动高呼要求效。太宗不仅善战而且善于利用天时。用真心来感动人,使人心回归。迄今已经有一百九十年,朝廷,国民都还载歌载舞的纪念。歌七德,舞七德,圣主的言行,应是后世无穷的典范。哪里只是为了夸耀神武,哪里只是为了夸耀文德!太宗传下此歌此舞的用意,是为了向子孙后代讲述开国与治国安邦的艰难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