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用法 成语用法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典故大全-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典故大全有哪些

tamoadmin 2024-10-17 人已围观

简介5个以上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典故大全-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典故大全有哪些

5个以上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手不释卷

手到擒来

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三戒》

为国捐躯和视如归 出自曹植的《白马篇》

愚公移山,出自我忘记了

心有灵犀 出自李商隐的《无题》

此情可待 出自同上

萍水相逢 出自《水浒》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4个)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三顾茅庐 大公无私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 滴水穿石 负荆请罪 手不释卷

闻鸡起舞 卧薪尝胆 草木皆兵 四面楚歌 乐不思蜀 惊弓之鸟 完壁归赵

背水一战

历史故事成语有那些?(10个以上)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有关于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的成语。

寓言:《龟兔赛跑》、《自相矛盾》、《农夫和蛇》、《会飞的乌龟》、《北风和太阳》、《农夫和金鱼》、《东郭先生和狼》、《混水摸鱼》、《狼与逃进神庙的小羊》、《狐狸和樵夫》

历史:《铁棒磨成针》、《狡兔三窟》、《三顾茅庐》、《老马识途》、《吕后执政》、《毛遂自荐》、《破釜沉舟》、《取经求佛》、《盲人摸象》、《孙庞斗智》

神话:《夸夫追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炎帝神农》、《黄帝的崛起》、《战神蚩尤和指南针》、《九天玄女》、《旱神魃》、《嫦娥偷灵丹》、《三打白骨精》

我想要10个以上的一言故事的成语。 10个以上的历史故事的成语。 还有10个以上的,描写人物的成语

一言故事的成语:

坐井观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剑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叶公好龙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南辕北辙

画蛇添足 滥竽充数 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买椟还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夜郎自大 黔驴技穷 杞人忧天

狐假虎威 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兴叹 杞人忧天 愚公移山 滥竽充数 郑人买履

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人物的成语

(1) 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大腹便便,膀大腰园、披头散发、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

(2) 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身手敏捷、风驰电掣,动如脱兔,举目眺望、大步流星、昂首挺胸,手舞足蹈、张牙舞爪、

(3)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眉飞色舞、张口结舌、挤眉弄眼、眉开眼笑、目不转晴

写景物的成语

嘲风弄月 橙黄橘绿 触景生情 触目恸心

触物兴怀 春光明媚 春暖花开 睹景伤情

睹物兴情 对景伤情 风花雪月 抚景伤情

感今怀昔 隔世之感 花朝月夕

求四个以上关于生命的成语故事

轻生重义指轻视生命而重视正义事业。同“轻身重义”。

轻身重义指轻视生命而重视正义事业。

取义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人非草木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同“人非木石”。

人非木石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

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入出生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人生如寄寄:寓居,暂住。指人的生命短促,就象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

人生若寄指人的生命短促,就象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同“人生如寄”。

视财如命形容人的吝啬,把钱财看得有如生命一般。

而复生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

而复苏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

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

身家性命身家:本人和家庭。本人和全家人的生命。

舍命救人指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拯救他人。

杀身报国不惜牺牲生命来报答国家。亦作“杀身救国”。

杀身成名为正义捐弃生命而赢得美名。

杀身成仁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舍身成仁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杀身出生指舍弃生命。

舍生存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同“舍生取义”。

杀身成义犹言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杀生害命生命。

杀身救国不惜牺牲生命以报答国家。

十九生犹十一生。形容生命非常危险。

舍生取谊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同“舍生取义”。

舍生取义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舍身取义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视若归把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如归”。

视如归把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守善道指以生命保全道的完善。

舍身图报指受了别人大恩惠,舍弃生命也要给以报答。

舍身为国为国家牺牲自己的生命。

视犹归把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如归”。

十一生形容生命非常危险。

士知己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

身亡命殒身、命:生命;亡、殒:亡。指人亡。

生意盎然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贪生害义贪恋生命,危害道义。

为民请命请命:请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万不辞万: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效劳。

万一生的可能极大,活的希望极小。比喻冒生命危险。

威尊命贱威:威力。法令尊严、生命贱微,指军令如山倒,宁可牺牲生命,不得抗令。

夏虫朝菌意为夏虫活不到冬天,菌类朝生暮。比喻极短的生命。

星火燎原一点儿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常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很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

血气未动血气:血性,指生命;动:变动。形容没有重病

悬若日月宛如太阳和月亮一样高高地挂在天空上。形容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殉义忘身殉:献出生命。为追求正义而献身。

倚此为命靠它作为生命的支柱。

忧患馀生指饱经艰难困苦之后留存下来的生命。

忧患余生忧患:困苦患难;馀生:大灾难后侥幸存活的生命。指饱经患难之后侥幸保全下来的生命。

油尽灯枯灯油熬干了,火也灭了。比喻生命衰竭直至老。

以身报国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宁愿为国家的安危奉献自己的生命。

殒身不恤殒:牺牲;恤:顾惜。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一生九指经历多次生命危险而幸存。

以继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把某事干到底。比喻决心很大。

以济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把某事干到底。比喻决心很大。

以身许国许:预先答应给与。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宁愿为国家的安危奉献自己的生命。

以身殉国忠于自己的国家而献出生命。

以身殉职殉: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献出生命。为忠于本职工作而献出生命。

一息尚存息:呼吸,气息;尚:还。还有一口气。指生命的最后阶段。

一息尚在息:呼吸,气息;尚:还。还有一口气。指生命的最后阶段。

有血有肉比喻富有生命的活力和内容。多用来形容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动。

以义灭身灭身:牺牲生命。为追求道义而牺牲。

知命不惑对生命、自然有了很好的了解,随遇而安,不迷惑。

致命遂志致命:舍弃生命;遂:达到,实现。舍弃生命来实现理想。

致命一餐舍弃生命,报答一餐饭的恩情。泛指舍报恩

自力更生更生:再次获得生命,比喻振兴起来。指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来,把事情办好。

朝气勃勃朝:早上;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

朝气蓬勃朝气:早上的空气,引伸为新生向上,努力进取的气象;蓬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

重气轻命指看重义行而轻视生命。

重气轻生指看重义行而轻视生命。

朝荣夕毙毙:亡。早晨开花傍晚凋谢。比喻生命短促,荣辱无常。

朝荣夕悴早晨开花傍晚凋谢。比喻生命短促,荣辱无常。

朝荣夕灭早晨开花傍晚凋谢。比喻生命短促,荣辱无常。

朝生暮①早晨刚生,晚上就亡。②今亦形容事物生命短暂。

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朝生夕①早晨刚生,晚上就亡。②今亦形容事物生命短暂。

爱才如命才:贤才,人才。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生命一样重要。

爱财如命把钱财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形容极端吝啬。

爱财舍命指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而追求钱财。

爱钱如命某些人贪爱钱财就像吝啬生命一样。形容十分贪婪、刻薄。

百一生形容生命极其危险,处于亡的边缘。

暴殒轻生暴:突然;殒:亡;轻生:把生命看得很轻。指突然间自杀身。

残喘待终残喘:仅存的一点喘息;终:亡。指生命将尽,仅存一点喘息。

财多命殆殆:危险。钱财多了,易招致盗贼,生命就有危险。

酬功给效效,呈献,献出(生命者)。指赏赐有功劳者。

柴毁灭性柴毁:因极度哀痛而骨瘦如柴。旧指因居父母丧过度悲痛而身体消瘦衰弱,危及生命。

垂没之命垂:快要,接近;没:终。接近完结的生命。指人至晚年,快要去。

成仁取义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长生不灭生命长存,形体不消灭。

长生不生命长存,永不亡。

残丝断魂残:剩馀的;丝:蚕和其它昆虫吐的丝;断:断绝;魂:魂魄。比喻即将亡的生命。

出生入原意是从出生到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垂挣扎垂:将近。临前的挣扎,妄想延长生命。比喻行将灭亡之时的孤注一掷。

毒蛇猛兽泛指对人类生命有威胁的动物。比喻贪暴者。

大限临头大限:生命的极限。指期。用以指寿数已尽,注定亡的期限落到身上。

恩若再生恩惠极大如同给了第二次生命。

粉骨捐躯指粉身碎骨,献出生命。

粉骨碎身指身躯粉碎,牺牲生命。

赴火蹈刃冲入火海,踏上尖刃。形容奋勇向前,不惜生命。

粉身灰骨身体粉碎而。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同“粉身碎骨”。

蝮螫解腕螫:蜂螫;解:放弃。手腕被蝮蛇咬伤,应立即截断,以免危及生命。比喻面临危险,必须弃小求大。

粉身碎骨身体粉碎而。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

亘古不灭亘:横贯;亘古:从古至今;灭:绝灭。从古到今,永不绝灭。形容永久的生命力。

感慨杀身感慨:因有所感触而慨叹;杀身:舍弃生命。因愤慨而舍弃性命。

甘冒虎口指甘愿冒着生命危险。

国脉民命国家的动脉,人民的生命。比喻国家、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的根基。

割肉饲虎饲:喂。割下身上的肉喂老虎。比喻既舍弃生命也无法满足对方的贪欲。

苟延残息苟延:苟且延续;残息:临前残存的喘息。指勉强维持生命。

苟延一息还剩下一口气。指仅存的生命。

虎口残生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经历极大的危险,侥幸得生。

虎口逃生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来。

虎口余生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来。

患难相遇到患难彼此互相救助,甚至不惜生命。

患难相恤恤:体恤,周济。遇到患难彼此互相救助,甚至不惜生命。

灰躯糜骨身体粉碎而。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

好生之德好生:爱惜人和动物的生命。指有仁爱之心,爱惜生命,不乱杀戮的美德。

劫后余生劫:灾难;馀生:侥幸保全的生命。经历灾难以后幸存下来的生命。

捐躯赴难躯:身体。指舍弃生命,奔赴国难。

捐躯济难捐躯:牺牲生命;济:救助。牺牲生命,以解救国家的危难。

捐躯摩顶摩:通“磨”,消耗;顶:指头颅。指粉身碎骨,牺牲自己的生命。

捐躯殉国殉国:为国家的利益而牺牲生命。为了国家而献出生命。

救扶伤扶:扶助,照料。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现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救扶危救护生命垂危者,照顾危亡者。

静水流深比喻为做人的态度:洞察一切却不被矛盾束缚,不被欲望捆绑,这样就能拥有和谐的生命,拥有长久的快乐,拥有真正的自由。

捐生殉国捐生:舍弃生命;殉国:为国家而牺牲生命。为了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捐身徇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据图刎首谓贪图未得的利益而断送自己的生命。

见危授命授命:献出生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

慷慨捐生慷慨:意气激昂。捐生:舍弃生命。正义凛然地献出生命。

枯木再生枯的树木又恢复了生命力。比喻历经挫折又获得生机。

溘先朝露指生命比朝露消失得还快。形容得过早。

枯枝再春枯的树木又恢复了生命力。比喻历经挫折又获得生机。

命轻鸿毛鸿毛:大雁的毛。生命轻如鸿毛。形容生命毫无价值。

命如丝发性命就像挂在一根细线、一丝头发上。形容生命十分危险。

命若悬丝比喻生命垂危。

命缘义轻缘:因为,由于。生命由于崇高的道义而显得轻微。比喻为了道义可以牺牲一切。

命在旦夕旦夕:早晚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生命垂危,很快会去。

命在朝夕命:生命。生命就在早晚之间。形容生命垂危。

漏尽锺鸣比喻人的生命已到尽头。

漏尽钟鸣比喻人的生命已到尽头。同“漏尽钟鸣”。

了身达命佛家用语,意思是对一生命运归宿看得开,无牵挂,超凡出世。亦指安身的地方。

烈士徇名忠贞义烈之士为保全名誉而献出生命。

临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鸟为食亡鸟儿为了吃食而。比喻人为了名利而丧失生命。

临危效命效:奉献。面对危急,献出自己的生命。

履险犯难履:行走;犯:不顾。比喻冒着生命危险,迎着困难去干。

蝼蚁贪生 普渡众生 气竭形枯 犬马之命 轻身殉义 轻身徇义 气数已尽

视财如命,命中注定,小命要紧,珍爱生命,注意安全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那些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围魏救赵,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等等

历史上关于智谋的成语故事

草船借剑

七擒孟获

请写出关于四个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四字成语

① 来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1、负荆请罪

拼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释: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举例造句: 我今特来寻贤弟,负荆请罪。

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有两位重臣蔺相如与廉颇,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社稷,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负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2、望梅止渴

拼音: wàng méi zhǐ kě

解释: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举例造句: 鸾拆书看了,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典故: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途中没有水,带的水也早已喝完,士兵们渴得要命,纷纷停下乘凉,派出去找水的人也没发现水源,曹操急中生智,传令下去说前边有一梅林,时下正是产梅子的季节可以用梅子解渴,士气大振而快速前进。

3、破釜沉舟

拼音: pò fǔ chén zhōu

解释: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

举例造句: 只要我们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典故: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4、卧薪尝胆

拼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释: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举例造句: 中国足球要想冲出亚洲,必须卧薪尝胆,刻苦训练。

典故: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5、四面楚歌

拼音: sì miàn chǔ gē

解释: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举例造句: 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典故: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② 历史故事的4字成语有哪些

很多,比如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胸有成竹(文与可)

③ 关于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大全

南辕北辙nán yuán běi zhé:南辕北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东施效颦dōng shī xiào pín: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出自《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一鸣惊人yi ming jing ren:出自 《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已:罢。)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一字千金yī zì qiān jīn:意思是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形容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彩奇妙。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出自《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余音绕梁yú yīn rào liáng: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语出《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 ,匮粮,过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宋欧阳修》:“至若叙事处,滔滔汩汩,累百千言……所惜意随言尽,无复馀音绕梁之意。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是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

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草庐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顾:[1]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卧龙岗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叶公好龙yè gōng hào lóng叶公好龙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出自 汉·刘向《新序·杂事》。

约法三章yuē fǎ sān zhāng约法三章,是一个汉语成语,是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出自汉·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

④ 描写历史故事的四字词语

描写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悬梁刺股(苏秦、孙敬)一饭千金(韩信)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鞠躬尽瘁(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胸有成竹(文与可)

⑤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4个)

1、望梅止渴

三国时,曹操带兵长途行军,士兵们都很口渴,曹操便说:“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只好用空想来加以安慰。

2、三顾茅庐

汉末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最后诸葛亮才答应出来。后喻指一再诚心地邀请。

3、四面楚歌

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4、卧薪尝胆

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5、毛遂自荐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战,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门客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可是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

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如今,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先生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

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要是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带毛遂一道前往。

⑥ 历史典故的四字词语4个

1.近水楼台

典故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

释义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优先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反义词隔岸观火

押韵词文武全才、命世之才、矜能负才、助边输财、土木形骸、手到拈来、杞梓之才、朴斲之材、计斗负才、惠然肯来

成语故事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关心与推荐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

2.鸡鸣狗盗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小本事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旁门左道

反义词正人君子

同韵词文君新醮、不出所料、夺人所好、腹心相照、感恩图报、着有成效、求忠出孝、戒骄戒躁、闳远微妙、三星高照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出访秦国,秦国的相国出于嫉妒劝秦昭王杀他,秦昭王把他关了起来。孟尝君的门客晚上装成一条狗混进秦宫偷白狐袍子送给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尝君。孟尝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关,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逃跑

3.破釜沉舟

典故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 《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战

相反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

同韵词冥漠之都、雨歇云收、与羊谋羞、养尊处优、一壑一丘、归正首丘、帷幕不修、黄干黑廋、皮里春秋、无妄之忧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4.名落孙山(名落孙山)

典故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宋·范公偁《过庭录》

释义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指落选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一败涂地

相反词名列前茅

同韵词先我着鞭、缺吃少穿、沥胆披肝、春满人间、陈旧不堪、鹏抟九天、窥见一斑、瓮尽杯干、粲然可观、沥血披肝、......

谜语写中文

成语故事宋朝苏州滑稽才子孙山与朋友去苏州参加乡试。考完以后,孙山考中但是最后一名。朋友没考中留在省城。孙山回到乡里接受乡亲的祝贺。朋友的父亲来打听儿子的情况,他作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来回答朋友的父亲.

5.孟母三迁(孟母三迁)

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汉·赵歧《孟子题词》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词三迁之教

同韵词学如登山、千古奇冤、坐卧不安、鬼计多端、沸反连天、阴凝冰坚、一夫得道,九族升天、衣弊履穿、呼吸之间、伯仲之间、......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⑦ 关于历史故事的四字词语

1.买椟还珠

拼音: mǎi dú huán zhū

解释: 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举例造句: 不善读书者,昧菁英而矜糟粕。买椟还珠,虽多奚益?改用白话,决无此病。

2.狐假虎威

拼音: hú jiǎ hǔ wēi

解释: 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举例造句: 果然府中来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别人狐假虎威的诓的去,这个却保不得他。

3.亡羊补牢

拼音: wáng yáng bǔ láo

解释: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处: 《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举例造句: 张学良始则失地,今幸固守锦州,亡羊补牢,可称晚悟。

4.背水一战

拼音: bèi shuǐ yī zhàn

解释: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战。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举例造句: 挫折也有两重性。它可以把人置于地,也可能使人置于地而后生。他只有背水一战了。

5.乐不思蜀

拼音: lè bù sī shǔ

解释: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举例造句: 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

⑧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大全

1、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2、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7、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的交情。

8、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9、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0、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围魏救赵、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

1、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后用围魏救赵来指类似的军事策略,或喻指采取巧妙的手段使他人互相残杀。

2、背水一战: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战中,刘邦采纳谋士张良的建议,在固陵高地与项羽展开决战。刘邦命令士兵把营地烧掉,背靠汉江列阵,使士兵们无路可退,只能与敌人拼一战。最终,刘邦凭借这一战略取得了胜利。背水一战一词后来被用来形容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毫无保留地投入全部力量,与敌人决一战。

3、破釜沉舟:出自项羽一战的巨鹿之战。项羽为激励士气,命令士兵砸破烧饭的锅、凿沉战船,使士兵们毫无退路,只能向前作战。最终,项羽成功击败了秦军。破釜沉舟后来被用来形容不顾一切、下定决心干到底的决心。

四字成语的特点:

1、简短精炼:四字成语通常由四个汉字组成,言简意赅,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的意义。相较于普通的语言形式,四字成语更具有概括性和简洁性,能够以简短的语言传达深刻的道理或情感。

2、历史传承:大部分四字成语都源自历史事件、典故或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语言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使用四字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3、表达生动:四字成语在表达上往往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它们通过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能够以形象的方式传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使语言更加鲜活、生动,增强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4、内涵丰富:四字成语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和思想深度。许多成语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智慧和经验,能够启迪思维、引发思考。通过使用四字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加深交流的层次和深度。

5、结构固定:四字成语在形式上具有固定的结构,即由四个汉字组成,一般不能随意拆分或更改。这种固定结构使得四字成语在语言上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易于学习和使用。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1、望梅止渴是一个成语,读音是wàng méi zhǐ kě,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宋沈括《梦溪笔谈·讥谑》:“ 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

2、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的诸葛亮家去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3、四面楚歌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4、卧薪尝胆,读音wò xīn cháng dǎn,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5、围魏救赵(成语、历史故事)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 ,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6、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 在邯郸市串城街(邯郸道)有一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车巷碑记,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意思: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大全

1、三顾茅庐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庐来拜访我。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2、望梅止渴

解释: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释义:魏武帝旅行失去水源,军队都渴,于是命令说:‘前有大梅林,梅子,酸又甜,可以解渴。士兵听了’,口水都流出来,乘此得以和前源。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3、抛砖引玉

解释: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

释义:想抛出砖去引回玉来,却得了个坠子。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用于谦词。

4、指鹿为马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汉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释义:赵高想作乱,怕群臣不听,于是先进行试验,拿只鹿献给秦二世,说:‘马啊。’二世笑着说:‘你错了吧?对鹿为马。’问身边的人,左右有人沉默,有人说马以迎合赵高。”

语法: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5、闻鸡起舞

解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自:唐 房玄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释义:半夜听到荒鸡叫,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了。’于是起舞。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

 成语是最?中国?的词汇形式,最具有民族特色。成语大多从古代流传下来,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词汇的一些特点,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作者的个人感悟。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大全篇一:夜郎自大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 ?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大全篇二:鞭长莫及

 鲁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出使路上要经过宋国,楚庄王仗着国力强盛,要申舟不向宋国借路。申舟说:?如果不借路,宋国人会杀我。?

 ?宋国要是杀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们。?楚庄王说。

 果然,不向宋国借路的做法激怒了宋国。宋国君臣认为这是对本国的莫大侮辱,就杀了申舟。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暴跳如雷,立即发兵攻打宋国,一下子就把宋国的都城团团围住。

 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楚军还是没有取胜。第二年春天,宋国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去请求晋国派兵救援。晋景公想要发兵去救宋,国大夫伯宗说:?大王,我们不能出兵,古人有话说:?鞭子虽然长不能打到马肚于上。?现在楚国强盛,正受到上天保佑,我们不能和楚相争。晋国虽然强大,可是能违反天意吗?俗话说: ?高高低低,都在心里?,江河湖泊中容纳有污泥浊水,山林草丛中暗藏有毒虫猛兽,洁白的美玉中隐藏有斑痕,晋国忍受一点耻辱,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您还是忍一忍吧。?

 景公听了伯宗的话,停止发兵,改派大夫解扬去宋国,叫宋国不要投降,就说援兵已经出发,很快就要到了。

 宋国人在城中极其艰苦地坚守了几个月,楚军攻打不下,最后同意宋国求和,并带走宋国大夫华元作为人质。

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大全篇三:小时了了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

 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后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大全篇四:老马识途

 故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大全篇五:下笔成章

 曹植,字子建,自幼聪明伶俐,喜欢诗、辞、歌、赋十几岁时就能诵读名篇数百,而且也非常会写文章。所以,很多人都称他是个?奇才?。?

 曹操对自己儿子的才气也非常赏识,但又觉得很奇怪。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后,心里觉得曹植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但也不免有些怀疑这文章是请入代写的。于是,曹操就把曹植叫到了跟前,认真地盘问道:?你的文章我看过了,写得不错,是不是请别人代你写的呀?

 曹植赶忙给父亲跪下,禀告道:?不是的,我能够言出为文,下笔成章,如果您不相信,可以当面考我,怎么能说我是请别人代写的呢?曹操听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不是,那就好啊:?

 不久,曹操在官城建造的铜雀台竣工了,就让几个儿子都上去看看,并叫他们每人都写出一篇辞赋来,试一试他们的文采。曹植拿起笔来就写,一会几工夫就写好了。这就充分证实了曹植自己说过的那句话:?言出为论,下笔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