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析 成语解析

七年级上册历史成语典故30个故事-七年级古代史相关的成语故事

tamoadmin 2024-10-25 人已围观

简介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汉武帝时,把其作为思想统治工具的学说是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墨家学说2.下列发明是西汉时期的有①耕犁,已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 ②新型播种工具耧车 ③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A.①②

七年级上册历史成语典故30个故事-七年级古代史相关的成语故事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武帝时,把其作为思想统治工具的学说是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墨家学说

2.下列发明是西汉时期的有

①耕犁,已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 ②新型播种工具耧车 ③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都不是

3.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相同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束缚和奴役

B.促进了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

C.促进了内地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D.为欧洲同我国进行直接友好交往创造了条件

4.“今亡亦,举大计亦,等,国可乎?”语出《陈涉世家》,出自哪一部史书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资治通鉴》

5.下列科技发明中,属于东汉蔡伦的是

A.发明地动仪 B.改进造纸术

C.发明麻沸散 D.发明活字印刷术

6.下列不属于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战役的是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巨鹿之战 D.牧野之战

7.东汉末年,孙权、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是

A.诸葛亮的计谋 B.周瑜的水军

C.孙、刘的联盟 D.地理上的优势

8.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未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尖锐

9.有关内迁的各少数民族的说法,错误的有

A.东汉、魏晋时期,西南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加速了民族融合

B.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历史上称为“五胡”

C.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互相影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融合

D.西晋向内迁的少数民族征收重税,激化了

10.不少国家把中国称为China,这反映了

A.中国瓷器在世界的地位 B.秦汉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C.隋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D.中国四大发明在世界的地位

二、能力培养(共4分)

11.下面是历史谜语四则,请你猜一猜。

(1)汉朝天下(打一历史人物) 答案:

(2)周郎坐看烧赤壁(打一成语) 答案:

(3)按图索骥(打一历史人物) 答案:

(4)谢安复职(打一成语) 答案:

三、牛刀小试(共14分)

12.(2分)请写出中国古代两位被尊称为“圣”的文化名人及其所处朝代。

13.(5分)请你按先后顺序写出我国汉字字体的发展变化。

14.(7分)请写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方面的成就。

四、一试身手(共32分)

史海拾贝:

15.(5分)请你答出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成语典故。(至少五个)

读读想想:

16.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执政官凯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请回答:

(1)(1分)材料中提到凯撒穿着丝袍出现在罗马剧场,此时中国正处于什么朝代?

(2)(3分)当时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运到欧洲的?你能把这条通道运转路线说出来吗?

(3)(2分)当时中国称欧洲的罗马为什么?欧洲的罗马把中国称为什么?

17.“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早已有病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军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曹操舰船),延及岸上营落……北军大败。”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1分)此材料记载的是一件什么历史大事?发生在哪一年?有什么军事意义?此事的发生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3分)请简要分析此事发生的背景,并分析曹操失利的原因。

(3)(3分)隆冬时节,何来东南风?你用有关的地理知识加以说明。

历史论坛:

18.(4分)比较一下,汉初对匈奴实行的“和亲”政策与汉元帝实行的“和亲”政策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巧对下联:

19.(2分)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鞠躬尽瘁,而后已。”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在南阳武侯祠有这样一幅构思巧妙的对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功业。上联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请你根据上联,按对仗的格律,试试补出这副对子的下联来。

情景再现:

20.(3分)请你写一篇百字短文描述官渡之战的场面。

阅读思考:

21.(5分)

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为根治匈奴大患,决心联络西方的大月氏等国,夹击匈奴,彻底打败匈奴。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大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大月氏国在哪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完成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张骞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大月氏。但是要到大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张骞等人继续向西行,终于在一片水草丰茂的草场碰上了几个牧民,经过攀谈,他们才知道此地是楼兰国。楼兰是由汉朝进入西域的第一个国家。此后,张骞等人先后经过疏勒国、大宛国、康居国等七个国家,最后在阿姆河北岸,见到了大月氏国国王。张骞手执旌节,向大月氏国王说明了来意,大月氏国王又惊又喜。但如今的大月氏国已远离匈奴,人们也已安居乐业,大月氏国王无心再向匈奴报仇雪恨了。大月氏国王隆重宴请了张骞一行人。在劝说大月氏国王的努力失败之后,张骞一行人在大月氏人指引下,取南道,从疏勒国东行回国。

然而,在翻越祁连山时,他们不幸又碰上了匈奴骑兵,再次被押送到单于那里。一年后,匈奴发生内乱,张骞趁机找到堂邑父上马远逃。

13年。去时,张骞风华正茂;如今,头发花白,年近半百。张骞详细地向汉武帝陈述了13年来他所周游的西方各国的情况。武帝眼界大开。为奖赏张骞,拜张骞为太中大夫,拜堂邑父为奉使君。

读了上面的这一材料,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五、分析归纳(共30分)

22.同学们,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秦时经河北入海,汉代经山东,北宋经天津,南宋经江苏入黄海(当时称东海)。而这种现象在长江为何没有?你能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这种有和无的原因吗?在古代,人们对黄河又是怎样治理的?现如今对治理黄河你有哪些建设性意见?

参考答案

一、1.A 2.C 3.D 4.B 5.B 6.D 7.C 8.B 9.A 10.B

二、11.(1)刘邦 (2)隔岸观火 (3)司马迁 (4)东山再起

三、12.①“医圣”张仲景、东汉。②“书圣”王羲之、东晋。

13.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14.书法:王羲之《兰亭序》;绘画: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雕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四、15.三顾茅庐、投笔从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鞠躬尽瘁、望梅止渴等。

16.(1)西汉。

(2)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

(3)大秦,丝国。

17.(1)赤壁之战,208年,是我国军事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导致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2)曹操打败了袁绍和几个军阀,基本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他企图乘胜出击,消灭南方的孙权和刘备,统一全中国。不料,在赤壁大战中失败。失败的原因有:①人不和。曹军南下,扰乱了南方人民的安定生活。②地不利。曹军屡次中计,锐气大减。曹军远道而来,不习水战,战斗力不强。③天不时。隆冬时节,赤壁战场东南风甚紧,为孙刘联军采用火攻提供了良好的战机。

(3)从位置上看,赤壁战场距海近;从地形上看,赤壁战场地势低平,使冬季风受阻,与此同时,太平洋上的暖湿气流却乘虚而入,因此在几日寒冷的天气过后马上出现反常的温暖天气,于是就有东南风的出现。

18.①“和亲”的目的相同,即都是通过“和亲”政策换取汉匈两族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但前者是被迫行为,后者是主动行为。②汉初社会经济凋敝,国力不强,无法在军事上与匈奴抗衡。汉元帝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汉朝,愿与汉和亲。 

19.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20.要求:语言生动、条理清晰、叙事完整。(略)

21.同学们可以体会张骞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西行,非等闲之辈所能为之,我们应学习他不畏艰难、不辱使命的精神。(请同学们自由发挥略)

五、22.①黄河上游水流湍急。黄河流域作为封建统治的中心区域,地表资源遭到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河水中泥沙含量过高,下游河宽水缓,泥沙淤积,阻塞河道后,必然出现改道。长江流域大规模的开发较晚,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东晋南朝以后的事情,所以,地表植被的自然生态保存较好。再加上沿线的湖泊和众多的支流,都可以调节干流流量和流速。这就是为什么长江没有出现改道的历史原因。

②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黄河。西汉武帝、东汉明帝都进行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

③答案不惟一,请老师酌情采意给分。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列子造成有什么成语?

出 处:金·元好问《西楼曲》:“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

示例: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你若执迷不悟,凭你石烂海枯,此中不可复出了。”

当代-康笑胤《苍茫江山泪》:“我相信你天长地久的承诺是真的,我也相信你海枯石烂的誓言也是真的,我相信你生生世世在一起、天荒地老永相守的告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化石吟》(张锋)中有此词。

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册)smj(十二)课外现代文语段测试卷 (六)迟到的理由

一 有关《列子》中的成语故事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回而居.惩山北之塞答,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 搜集三个出自《列子》的成语及典故

高山流水 :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象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象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成语故事:

传说远古的时候,神中的巨人——“地之子”夸父是个很了不起的英雄,可是他有些不自量力,想要去追赴太阳,和太阳赛跑。

有一天,他一直追到太阳入山的地方。火红的太阳烤得夸父嗓子像冒了烟似的,他口渴得恨不得马上找到水。终于他来到黄河边,见到了滚滚的黄河。夸父一口气喝干了黄河水,可他觉得还没解渴,于是又跑到渭河边,又喝干了渭河水。夸父刚想继续去追赶太阳,可还觉得口渴难忍,于是他打算到北方的大湖泽去喝水。没想到,还没走到北方,夸父就渴在半路上了。快要咽气的时候他放下自己心爱的手杖,用他的血肉浸润它,后来这里居然变成一片茂密的桃树林。

余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成语故事:

我国古时有一位善歌者韩娥,韩国人。一次她经过齐国,因路费用尽,便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的雍门卖唱筹资。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这次演唱,轰动全城。唱完以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散去。有人便到旅店去找韩娥,请她再来演唱。

可是旅店老板却对韩娥很不礼貌,韩娥忍不住放声大哭。哭声悲伤凄楚,附近居民,都被感动得流下泪来。由于韩娥的歌声,婉转动听,唱完以后两三天,似乎还有遗留的歌声,在屋梁间缭绕飘荡,一连三天,大家都难过得吃不下饭。当人们听说韩娥已经出城离去时,立刻派人去追,苦苦挽留。韩娥不便违拗百姓的要求,便回来为大家继续演唱了一次。听众很高兴,几天来的悲伤情绪一扫而空。

三 有关《列子》的成语

人有亡斧者,疑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这则成语来源于《列子》: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人的儿子偷走了,于是,他处处注意那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觉得那人无论是走路的样子,还是脸色都像是偷斧的人。后来,他找到了斧子,又遇到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觉得他走路的样子、脸色都不像是偷斧的人。

人有的时候或许是因为多疑的性格铸成了这样的错误,有时候或许是因为一些误会才有了这样的尴尬,而这种错误或尴尬有时往往因为没有解释的机会,而使这种现状持续下去,人与人之间的误会越来越深。

往往等事情真相得以明白的时候,却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究其根本却不外乎人之内心的浮夸,修炼不到平和的淡定。每逢大事小事,身边总少不了那种“窃窃私语”的传递,一切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一切过后,却又都随风而逝,不过是几天的闲议而已,却把一个人性表露无遗。

”)。《吕氏春秋》云:“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颜色、言语、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窃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也。”讲的也这样的道理:因为“相信”邻居之子偷了斧子,所以怎么看他都像小偷;后来找到了斧子,“相信”邻居之子没有偷斧子,所以怎么看他都不像小偷了。在这方面,经验上的感知和观察无法修正信仰,信仰反倒能够篡改经验上的感知和观察。我们一旦认定本某个文本是“经典”(“相信”),哪怕简陋至极的“床前明月光”或“明月松间照”,都会在经验的层面上寻找各种证据来证明它的“经典性”,甚至根本不需要在经验的层面上寻找任何证据,就认定它们是字字玑珠的经典。

这还告诉我们,经典是“追认”、“追封”的结果,甚至是在记忆和怀念中以悼词的形式提出的。那些动辄就要“创造经典”的无知妄人,哪里明白这个道理?肝脑涂地、殚精竭虑地要创造经典的,到头来不过弄了一堆浊臭逼人的垃圾;脱口而出、信笔而来的,未必不能成为令人肃然起敬的经典。人算不如天算,因为把握一个时代的深层欲望,观察、迎合其走向,并不是“有志者事竟成”的事情。在经典化问题上,“瞎猫碰上耗子”包含着更为深刻的道理,更符合经典化的无意识逻辑。

故事说:有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怎么找也没有找到。后来他认为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他注意到邻居孩子的言行,神情,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小偷。于是他断定斧子是那个孩子偷去了,心里还对自己说,“我早就看出那家伙不是个好东西。”后来有一天,他上山砍柴,在一棵树边上发现了自己丢失的斧子。现在他才想起来,原来是前天自己忘记在这里了。他后悔自己随便怀疑邻居孩子。回家后,再看那个孩子的言行和神情,根本不像是偷东西的人。于是他又对自己说,“我早就想过,他不是那种偷东西的人。”

丢斧子的人怀疑邻居家的儿子偷了他的斧子,主观上,丢斧子的人缺少冷静,不去做调查研究,只凭主观想象就怀疑邻居家的孩子偷了他的斧子,实在不为可取。或者这个丢斧子的人有精神缺欠,天性多疑,甚至对邻居有敌视心理。大家住在一起,不能做到互相信任,实在是一种可悲的事,任何人都要先以信立身,然后再做到相互信任,没有“信”,就没有个人价值,没有“信”就没有人类社会,今天说的诚信,是做人的道德底线,更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幸好,丢斧子的人怀疑邻居的心理没有表现出来,万一他对人说了:“我丢的那把斧子一定是邻居家小孩偷走的。”再将他的猜疑传到小孩耳朵里,瞧不打起来才怪?

邻里间很多摩擦,都是由怀疑引起的,再有长舌妇们的传老婆舌头,无事生非,那就没有好日子过了。我的一个朋友,住在一个小区里,这个小区里有几户跨国婚姻,就有长舌头的人说闲话,什么图人家是外国人呀,只要带出去保准散伙呀,再难听的,就更等而下之了。结果闹得大家都过不安静,你说我是听谁说的,他说是谁告诉我的,说人家原来就不是大闺女,又拿不出证据,打成一锅粥,最后谁也不理谁,天天打头碰脸,走对面也不说话,那还有个什么住头?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千万别没事找事,君子听见传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息事宁人,大家和睦相处,小人无风三尺浪,听见一点风声,加油加醋,传老婆舌头,说缺德话,邻里打起来,他看热闹,这就是害群之马。

邻里和睦相处,是一门学问,大家要安下心来,学好这门学问,然后才能有好的居住环境,千万不要很好很好的小区,就是住着不开心,白糟蹋了一片好房。

人生启示]

遇到问题要调查研究再作出判断,绝对不能毫无根据地瞎猜疑。疑神疑鬼地瞎猜疑,往往会产生错觉。判断一个人也是如此,切忌以自己主观想象作为衡量别人的标准,主观意识太强,经常会造成识人的错误与偏差。

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领导在人才的应用上,常凭着主观意识去任命一个人,而不加以客观、公正的审核。感情用事是领导的大忌。对人对事,领导都不要先入为主,带上有色眼镜看人,更不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否则,公司就会失去很多优秀人才。

猜疑心重并不是罕见的性格缺陷。为了能消除猜疑心理,首先要了解猜疑心理是怎么产生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猜疑是一种不符合事实的主观想象,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心理。有猜疑心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假定某一看法,然后把许多毫无联系的现象都通过所谓的“合理想象”拉扯在一起,来证明自己看法的正确性。为了能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甚至能无中生有地制造出一些现象。真是猜猜疑疑,疑疑猜猜,越猜越疑,越疑越猜。明白了这一道理后,就可以从以下儿个方面来克服自己的猜疑心理:

(1)保持头脑冷静。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

前,由于猜疑者消极的自我暗示心理作崇,却会觉得事情顺理成章。例如,成语“疑人偷斧”中的那个“亡斧者”,就是硬把邻居正常的言谈举止看成是不正常的,以自己的主观猜测代替了客观事实,而没有保持冷静的客观分析态度。所以,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是消除猜疑的途径之一。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除了要注意在观察时要放弃原先的假定,以防止这一先人为主的假定产生心理定势外,还要牢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古训,请一些自己信得过的人帮助分析,以消除一些荒唐可笑的先人之见。

(2)注意调查研究。有了猜疑心后,要注意加强调查研究。调查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俗语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能听见别人说什么就产生怀疑,要

以眼见的事实为据。况且,有时眼见也未必是实,这就得花费一定的时间和功夫,找出实质性的东西。

(3)及时开诚布公。猜疑往往是彼此间缺乏交流,人为设置心理屏障的结果也可能是由于误会或别人搬弄口舌的结果。明白此理,我们就应当通过适当的方式,同被疑者进行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交谈。在这个问题上,要面子是毫无意义的。相反,如果你能诚恳相告,对方未必会认为这是你对他的不信任,他甚至能从你的一片诚意中,进一步看出你对他的信赖,从而冰释前嫌,越发敬重你。而如果你把疑心紧锁胸中,则只会加深矛盾,恶化相互间的感情。

(4)坚持待人以宽。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倒多少有些

苛求。比如,你看到别人背着你讲话就不高兴。换言之,别人的交往方式必须符合你的心意才行,这不有点苛求于人吗?又如,你看见老师有时对你态度冷淡点也不高兴。换言之,你要求老师对你的言谈举止始终充满热情,而不能因为他(她)本人的心理状态而有所变化,这岂不有点不合情理?

四 列子·汤问: 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课文文学常识整理 I

第一单元 成长点滴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其题材是散文,散文属记叙文体,其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作者鲁迅,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代表作品有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三味”是指“经书之味,子书之味,史书之味”

2.《爸爸的花儿落了》

节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原名林含音,小名英子台湾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短篇小说《烛心》《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

本文标题语带双关:1、指禀花的爸爸辞世2、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垂落

“花” “生命之花”“夹竹桃”

行文线索 主 爸爸爱花[主导作用] 副 毕业典礼[烘托、推动、映衬]

3.《丑小鸭》 本文体裁童话,作者是(丹麦)作家的安徒生,世界著名童话大师。1835年开始创作童话共168篇。代表作有《皇帝的新装》《丑小鸭》《海的女儿》《她是一个废物》。(童话:象征、想象、幻想、夸张)

丑小鸭的象征意义:身处逆境,但没有沉沦,没有绝望,始终不屈的奋斗者。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4.《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作者俄国诗人普希金(“俄罗斯文学之父” ),选自《普希金诗集》,另类诗作《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

诗作所创造形象“多余的人”、“小人物”

未选择的路 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作者(美国)弗罗斯特(“桂冠诗人”、“新英格兰农民诗人”、“交替性诗人”),作品《山间》《少年的意志》。

关于路的诗句描写

5.《伤仲永》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作有诗《泊船瓜州》《梅花》,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习与一个人的重大联系

第二单元 爱国情操

6.《黄河颂》

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由冼星海谱曲,作品有八个乐章组成,分别为《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对口曲》《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黄河怨》《黄河谣》《黄河之水天上来》。

歌颂黄河就是在歌颂我们伟大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与不屈意志。

7《最后一课》 19世纪法国小说家都德,著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磨坊书简》。

表达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祖语文字的深沉热爱,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无比痛恨

以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普法战争”为背景。

8.《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选自《选集》,作者,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者,中国***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其诗文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雄健的国民(精神)”的概念 各类的象征比喻

9.《土地的誓言》 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一,端木蕻良作,原名曹汉文,东北作家群其一。著长篇小说《大地的海》《长江》《科尔沁旗草原》。

理解题目的含义 各类修辞手法

10.《木兰诗》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卷二五,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体裁为叙事诗。 了解木兰的品行 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偶、互文…

第三单元 名家色彩

11.《邓稼先》(人物传记) 选自1993年8月21日的《人民日报》,作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获1957年的诺贝尔奖。 邓稼先的品行分析 对比描写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本名家骅,著作收《闻一多文集》中,有《红烛》《水》《唐诗杂论》《楚辞》《古典新义》 臧克家,诗人,1933年9月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著有《春风集》,长诗《》。

闻一多三类形象分析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集》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贝多芬,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作者何为,原名何敬业,著有《第二次考试》《临窗集》等。 贝多芬的形象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本文选自《济南文艺》1981年1月号,作者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

人名

福楼拜

伊万·屠格涅夫

都德

左拉

国家

法国

俄国

法国

法国

作品

《包法利夫人》

《前夜》《夫与子》

《小酒店》

性格

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和亲,博学

怀有狂热理想,醉心与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生活方式

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个人的性格特征

15.《孙权劝学》 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人称“涑水”先生),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出自此文的成语 各类的语气词

第四单元 民族特色

16.《社戏》 体裁小说,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社”指土地神或土地庙,此文着重于景物描写 (游园吊打)

本文概意: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人物形象特点

17.《安塞腰鼓》 (“神韵散文”) 选自1986年10月3日《人民日报》,作者刘成章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感受安塞腰鼓所蕴含的力量

18.《竹影》 选自《丰子恺文集》,作者丰子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原名丰润,浙江崇德人,著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艺术趣味》《甘美的回忆》其艺术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

行文线索:竹影 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19.《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选自《冰心全集》, 冰心,原名谢婉莹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处女作《两个家庭》,问题小说《超人》,诗《繁星》《春水》誉为“冰心体”,发表《寄小读者》。

反映了印度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表达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20.《口技》 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作者林嗣环,福建晋江人,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此文体裁为说明文(记叙散文)

以“善”字统领全文 表现出口技者技艺高超

第五单元 历史探险

21.《伟大的悲剧》

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如《三大师》《罗曼·罗兰 》,《看不见的收藏》《家庭女教师》等名篇。

22.《荒岛余生》 本文节选自《鲁宾逊漂流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作者笛福,英国小说家,出生于伦敦。《鲁》之后,又作《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罗克萨娜》 鲁宾逊的形象性格特点

23.《登上地球之巅》 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作者郭超人,湖北武穴人,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已出版新闻作品:《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概述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感受其意义、环境描写

24.《真正的英雄》(议论文) 本文选自《世界名人演说经典》,作者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出生于伊利诺斯州的坦皮科镇,曾任49、50任

掌握其中的主题思想感情 “美国精神”的内涵 关于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

25.《短文两篇》

夸父追日 摘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共18篇,其14篇为战国作品,《海内经》4篇为西汉末年作品。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它是最早的神话之一,一部地理著作。

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夸父逐日”之喻

两小儿辩日 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八卷,为《无端》《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旧说周朝郑国人列御寇所作。列子属道家学派,孔子属儒家学派。

各从孔子、两小儿角度理清其理 概述早近而冷,午远而热的原因

第六单元 动物世界

26.《珍珠鸟》 本文选自1984年2月14日《人民日报》,作者冯骥才,当代作家,生于天津,著有历史小说《义和拳》长篇历史小说《神灯》,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啊!》《三寸金莲》。

关于末段议论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作用及理解

27.《斑羚飞渡》 选自《和乌鸦作邻居》,作者沈石溪,原名沈一鸣。

飞渡后的议论点明中心,插叙恰处 体会老斑羚的精神 “彩虹”的意义

28.《华南虎》 选自《诗刊》1982年2月号,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本是写于“十年”间,著《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作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结合背景资料,体会华南虎的象征。

29.《马》(科学小品、散文)

选自《世界散文精华·欧洲卷》,作者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

文中马被赋予了人性的色彩

战士

奴仆

游侠

绅士

英勇忠义

驯服诚实

豪迈而犷野

典雅而高贵

对比描写的运用

30.《狼》(寓言,短篇小说) 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其二则),作者清代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人称“聊斋先生”, 志也,记,异也,奇异之事。

文章思想讽喻 起因(开端) 发展 进一步发展 高潮、结尾(议论)

屠的机智 VS 狼的狡猾 的体现?

五 《列子》的成语寓言故事及寓意!!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六 出自“列子汤问”的成语有哪些

愚公移山,高山流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振林木。

七 关于“列子”的成语有哪些

1、八荒之外bā huāng zhī wài: 八面荒远的地方以外。形容极其旷远。

造句:八年抗战,一身戎装,八方站岗,一支钢枪,八荒之外,一生献上,八一到来,祝福送上:八音迭奏军号吹响,一首军歌分外响亮,祝八一建军节快乐!

2、白往黑来bái wǎng hēi lái: 比喻变化极大。

造句:小明白往黑来,最近几年成了大老板。

3、悲愁垂涕bēi chóu chuí tì: 垂:垂下。涕:泪。因为悲哀、愁苦而落泪。

造句:路念尘悲愁垂涕,一句话说不出来。

4、不识不知bú shí bú zhī: 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

造句:千思万感而一顺乎不识不知之则,无逆吾明觉之体,是千思万虑谓之何思何虑也。

5、残年余力cán nián yú lì: 指年老体衰。

造句:以你的残年余力,连山上的一根草都动不了,更何况大山?

八 关于列子的成语

茫然自失 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样子

八荒之外 八面回荒远的地方以外.形容极其旷远.

悲愁垂涕答 垂:垂下.涕:泪.因为悲哀、愁苦而落泪.

不识不知 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

多歧亡羊 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也比喻学习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九 求出自列子的成语!!!!!!!!!!!!

高山流水

歧路亡羊

愚公移山

杞人忧天

朝三暮四

十 出自列子的成语有哪些

高山流水

歧路亡羊

愚公移山

杞人忧天

朝三暮

七年级上册新目标历史同步训练卷子答案(珠海)的 回答重谢加15分

兰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9题。

兰 草

①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娴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②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③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了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④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个圆形的大花台,周围种的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五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二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A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份,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B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C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

⑤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秉(bíng)性:性格〗;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诅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日俱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写兰草,着力表现了兰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文中有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兰草的思想感情,这两个词语是:(小时候)__________;(救灾时见了兰草)__________。

3.第③段中画线部分写树和名花,这对表现兰草起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中的“竟”,表露了作者发现兰花时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里画浪线的句子中用了“顽强拼搏”一词,本段中能具体表现这种精神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④段有两个层次。在下面题目中的横线里各填写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层意。

答:①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草。

②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草。

7.第④段未画横线部分有A、B、C三个分句,请你根据本段的内容,给C句的空缺处补写2——4个短句,与A、B两个分句构成排比。

答: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这句话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喜欢或者不喜欢文中的哪句话?请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咒)骂;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2、具有超强生命力(生命力极强、顽强拼搏,或其它相同意思的表达);想见(兰草);肃然起敬。

3、反衬或衬托(或对比)。

4、惊喜、敬佩。

5、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

6、①描写或描绘、绘;②赞(美、颂等)。

7、本题难度较大,评分应从激励出发,不必苛求能否构成排比,只要所写的短句中又恰当的,一句给1分,给满2分为止。若其中出现有创意的某个短句即可高给满分。(原句: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仅供参考。)

8、揭示(表现、突出等)主旨(中心、主题等);含义理解要点:①两者同样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或顽强拼搏的精神;②战胜灾害(困难),重建家园(美好生活)。

9、本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论选句是否恰当,只要言之成理都应给分。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7题。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①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

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的,有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有的一来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十分感人。

③对台北的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80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台北河南同乡会的乔律师说:“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生是河南人,是河南鬼……”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

④舞台上,一出《卖苗郎》、几句《寻儿记》就使台下看戏的老乡们大哭失声几回田。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的父母?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洒“十八相送”的情景?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⑤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惆怅。雨如信使,传达着一种情思,创造着一种怆然悲凉的气氛。我们归来时,老乡们冒雨赶来送行。车开了,透过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劲挥动的手,却无法看清他们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我在心里向老乡呼唤:回家看看吧!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会摘下送您手边。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⑥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着,下着……

1.题目是“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文中也多次写到雨,对此,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北冬季确实多雨。

B.密密的雨丝和绵绵的乡情有相通之处。

C.融情于景,把浓浓的乡情融人对雨的描写之中,形象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D.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与《荔枝蜜》一课写法相同。

答:( )

2.本文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表达方式。

3.“盛”的意思分别与(1)(2)相同的一项是

(1)盛情邀请 ( )

(2)盛况空前 ( )

A.参加盛会 B.盛意难却 C.身着盛装 D.盛气凌人

4.第③段中“紧紧”、“抓”、“久久”和“颤巍巍”四个词语,表现了贾文斌老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肥嘟嘟”等语句,十分通俗、口语化,而且富有地方特色。从文中再找出一例,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听了贾文斌老人、麻老先生和乔律师的话,“我”会说些什么?联系文章中心,发挥想象,把“我”说的话写在下面。(有创见的可加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叙述9记叙),描写(写景),抒情,议论。

3、B、A

4、盼到亲人来临,内心十分激动、喜悦。

5、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

6、黄澄澄红丢丢。(或: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7、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围绕文章中心,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即可给分。内容或表达特别突出的加1—2分。

回答者: sosggrr - 初入江湖 三级 2009-7-6 11:16

初一语文阅读试题三

2004-6-14

一、根据上下文拼音提示,写出这四个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实的事业是(zūn guì)的,花的事业是(tián měi)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

愿如夏的繁花,生得(duān zhuāng),愿如秋的落叶,得(xiāo sǎ)。

二、有人以“桂林山水甲天下”,“冬去春来”打一古典小说中的两个人物,谜底分别是石秀、时迁。下边有四个谜面,分别打四大名著中的四个人物,请指出打的谁,出自哪部作品。( )

1、孔雀收屏 2、愚公移山谋非浅

3、因为不是人,多样做不成 4、爆竹声声除旧岁

三、(1)—(4)四个语句是下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应怎样组合后填入?请排选出正确的组合次序( )(2分)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____正是体现了粗犷和细腻这么一种美学思想。

(1)湖里有湖的精巧布置(2)使园林境界辽阔起来(3)那些讲究借用远山近水陪衬(4)以及园中有园

A、(3)(4)(2)(1) B、(1)(2)(3)(4)

C、(1)(4)(2)(3) D、(3)(2)(4)(1)

四、“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的景物,根据他们的艺术趣味和对美的追求进行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艺术品。”(2分)

“概括、提炼”的对象指( )

A、对美的追求 B、他们的艺术趣味和对美的追求

C、大自然的景物 D、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

五、下边句中六个“和”按意思可分两组,正确的是( )(2分)

a和b两数的和的平方和a 和b两数的平方和的和。

(1) (2) (3) (4) (5) (6)

A、(1)(2)(3)/(4)(5)(6) B、(1)(4)(6)/(2)(3)(5)

C、(1)(2)(4)/(3)(5)(6) D、(1)(3)(4)/(2)(5)(6)

六、读下面一段话,在理解话意,把握所用修辞方法的基础上,仿写一个恰当的句子,把它填在句中的横线上(2分)

书培育了每一代人。它是智慧的钥匙,开启了人类走向一个又一个未知世界的门扉;它又是一艘永远启动着的航船,把人们从狭隘的地方,载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________________。因此,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道:“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七、某客车玻璃窗上贴着如下图示,请用简明的语言准确说出它所表达的意思。(含标点不超过30字)(2分)

八、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广告标语是“平时献出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这应了中国哪一句俗语,并从修辞上分析一下这句广告词的妙处。(2分)

九、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悠悠寸草心

日本一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大公司。

社长审视着他的脸,出乎意外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

“从来没有过。”青年很老实地回答。

“那么,你替你父母捶过背吗?”

青年想了想:“有过,那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次母亲还给了我10块钱。”

在诸如此类的交谈中,社长只是安慰他别灰心,会有希望的。

青年临走时,社长突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个条件,刚才你说从来没有替父母擦过身,明天来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能做到吗?”

这是社长的吩咐,因此青年一口答应。

青年虽大学毕业,但家境贫寒。他刚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从此,母亲为人做佣拼命挣钱。孩子渐渐长大,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东京名牌大学。学费虽令人生畏,但母亲毫无怨言,继续帮佣供他上学。直至今日,母亲还去做佣,青年到家时母亲还没有回来。

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替母亲洗脚。母亲回来后,见儿子要为她洗脚。感到很奇怪:“脚,我还洗得动,我自己来洗吧。”于是青年将自己必须替母亲洗脚的原委一说,母亲很理解,便按儿子的要求坐下,等儿子端来水盆,把脚伸进水盆里。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潸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送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对社长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了我受了很大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社长。如果不是你,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能让她受苦了。”

社长点了点了头,说:“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

1、写出文中插叙部分的起句和止句。

(1)起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止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在替母亲洗脚时发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答:第一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文中描写青年心理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对社长的神态与语言描写,你认为社长选聘职员的标准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速读《信念无敌》,然后答题(9分)

信念无敌

邓 皓

(1)一片茫茫无垠的沙漠,一支抢险队在负重跋涉。

(2)阳光很猛烈。干燥的风沙漫天飞舞。而口渴如焚的探险队员们没有了水。

(3)水是探险队员们穿越沙漠的信心和源泉。甚至是苦苦搜寻的求生的目标。

(4)这时候,探险队的队长从腰间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5)—— 一壶水。

(6)那水壶从探险队员们手里依次传递开来,沉沉的。一种充满生机的幸福和喜悦在每个队员濒临绝望的脸上弥漫开来。

(7)终于,探险队员们一步步挣脱了亡线,顽强地穿越了茫茫沙漠。他们喜极而泣的时候,突然想到了那壶给了他们精神和信念以支撑的水。

(8)拧开壶盖,汩汩流出的却是满满一壶_____。在沙漠里,干枯的沙子有时候可以是清洌的水——只要你的心里驻扎着清泉的信念。

(9)“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还站立的话。”这是美国著名的黑人领袖手旁观马丁?路德?金的名言。

1、根据上下文,你能推测出“汩汩流出的”却是什么吗?请在第(8)段横线上填写这一事物名称(2分)

2、与文中故事情节类似的成语典故还有很多,请举出一个四字成语。(2分)

3、文中马丁?路德?金的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请你再写出有关“信念”的名言

4、人生无常,又总是充满着挫折和坎坷,但只要信念不倒,就能从黑暗走向光明。那么请仿照第(8)段划上波浪线的句子,再写一句你对“信念”的生动描述。(30字左右)

十一、精读《论书和读书》然后答题

论书和读书

(1)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a,为所得之深浅b耳。

(2)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能会难通之书,方可参最上禅机。

(3)古今至文,皆血泪所成。

(4)《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厢记》是一部悟书,《》是一部哀书。

(5)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6)读书最乐,若读史书,则喜少怒多,究之怒处亦乐处也。

(7)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8)文人读武事,大都____________;武将论文章,半属道听途说。

(9)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10)昔人欲以十年读书,十年游山,十年检藏。予谓检藏尽可不必十年,只有二三载足矣。若读书与游山,虽或相倍蓗,恐亦不足以偿所愿也。必也如黄九烟前辈之所云,“人生必三百岁”而后可乎?

1、请结合语境解释第(1)段中两个加点的“深浅”的含义。

2、文中在第(4)段举了三例证明“古今至文,皆血泪所成”,请你再举一例论证文中这一观点。

3、根据第(8)段加点句子的提示,请在该段横线上填一四字成语。

4、请你简要谈谈对第(9)段划横线句子的理解。

5、说起读书的心情,你一定也和作者一样津津乐道,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要描述你读书的滋味。(50字以内)

十二、品读下文,然后答题(15分)

(1)雪花是世界上开得最( )的花。

(2)她绽放于九天之上,是碧空之仙女苍穹之公主,宇宙之天使。她的起点就是生命的最高点,白雪仙于天上来,世界上还有比雪花开得更高的花么?

(3)一旦雪花飘飘洒洒从天而降,轻轻盈盈铺地而来,使如女儿依偎母亲一般紧紧地贴着大地,尽情享受圣洁的母爱,她的下落不仅是生命的升华,更是包容万物的一种伟大的覆盖,她覆盖山脉和莽原,便有了“_______、_____”的宏大气象;她覆盖树木,便有了“___________”的神奇风光;她覆盖田野,便有了“万亩麦苗雪中青”的勃勃生机;她覆盖路,便有了“万径人踪灭”的无路之境。她于覆盖中随物赋形,形似一切,更( )似一切,以个体的最小变化实现了整体的最大变化,突出了它物而高大了自己。她静静地以大地之美为美,以人类之喜为喜,在大地的低处显出了生命高处的境界。

(4)雪花是百花中开得最朴素的花,她喜百花之艳而看重自己的朴素,慕春天之美而不弃冬季的荒芜。大自然最朴素的时候,就是她开得最美的时候。她默默地以自己的朴素装点大自然的美丽,无色而至色,大素而大美,从朴素的极致走向了绚丽而迷人的世界,将生命的足迹延伸了圣洁、美丽、善良的远方。

(5)每一朵雪花都有一颗至真至纯的童心。她,开也不浮不躁,落也无色无息。她说喜欢随着夜幕降临,在人们的睡梦中描绘童话世界,让世界改变模样,令大地鹤发童颜,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唤醒芸芸众生的颗颗童心。

(6)六角形的雪花,其形其状,岁岁依然,年年相似,似乎要以自己的单调显示与众不同的特点……最单调的雪花,实际上是最不单调的。她在单调中产生着丰富,在丰富中升华着创造,在创造中又发展着单调而丰富的生命境界。

(7)雪花是世界上开得最短暂的花。她总是在寒冷的时候降临,温暖的时候离去,有时甚至一落地即消融,一刹那就是一生,生命的诗意的舞蹈在一瞬间即成永恒。

(8)雪花又是世界上开得最长久的花。在北方和高原的许多地域,冬季有多长,雪花的生命就有多长;山峰活了多少年,她就开了多少年。我总觉得,那一座座千年不化的雪峰之上,不知有多少雪花。a见过汉时的明月,大唐的太阳,b见过盘古开天辟地的壮举,见过远古的人类走出洞穴和森林的身影,见过炎黄走向华夏文明的足迹,c见过我们中华民族历经的屈辱、坎坷与辉煌;我还觉得,雪花依然开在我们民族起步的源头,依然开在神话和《诗经》里,依然开在的博大胸怀中,又将在我们民族辉煌的未来大放异彩。

1、根据(1)—(3)段提示,请在括号里分别填出符合语境的一个字。(2分)

2、联系上下文,请在两首诗词中找出恰当的句子,分别填写在第(3)段横线上。

3、在第(6)段中有两处词语在排版时颠倒了位置,请指出。(2分)

4、第(8)段划线部分的a、b、c三句话顺序不够合理,请写出正确顺序。(2分)

5、本文形散而神聚,请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6、读了本文,你对“雪花”是否有了新的认识,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见解(30字左右)(4分)

十三、阅读《特别早》并回答问题。

特 别 早

周 忠

一次我起得特别早

却发现父亲蹑手蹑脚,正在园中

清除杂草

发现道路正由母亲清扫

发现邻家的大伯正在山坡上

栽下树苗

以及许许多多的人,一直就在

夜色里劳动

他们像星星一样密集地

遍布了大地

春秋战国时期的5则寓言故事

黄湾中学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得分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香港歌星刘德华唱的《中国人》中有一句歌词说:“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可见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你知道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吗?(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2、考古挖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3、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 )

A.晚500年 B.早5000年 C.早500年 D.晚5000年

4、五一长假,小华同学高兴地参观了陕西西安一处原始人类遗址,下图是他拍下的照片,据此推断这个遗址是( )

 

彩陶 半地穴式的房子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5、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因素是( )

A.学会了建造房屋 B.自然环境的改善C. 人工取火的实现 D.原始农业的发展

6、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 )A.夏朝 B.西周 C.东周 D.商朝

7、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是( )

A、公元21世纪70年代 B、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D、公元20世纪70年代

8、在夏、商、西周时期,出现了桀、纣、周幽王等三个有名的暴君,在他们统治期间的共同特点是( )

①贪图享乐 ②统治残暴 ③百姓怨声载道 ④治国有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鹿中原,战乱不休,诸侯国的出现源于西周的(  )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10.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11、现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殷墟出土的(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方鼎 C.青铜立人像 D.豕尊

12、史书记载“公作则迟,分地则速” 现象发生在( )时期。

A商朝 B西周 C春秋战国 D夏朝

13、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

A 秦孝公 B齐桓公  C 楚庄王 D 晋文公

14、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和赋税,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理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15、孔子曾说“中上之人,可以语上(深奥的学问)也,中下之人,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他提倡( )

A.启发诱导 B.因材施教 C.温故而知新 D.有教无类

16、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行为,如果在现代最有希望得到“” ( )

A.墨子 B.孔子 C.老子D.庄子

17、使六国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的决定性战役的是( )

A牧野之战 B城濮之战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

18、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秦朝

19、秦朝下列哪项措施对我国文化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

A 平越族 B焚书坑儒 C修长城 D 统一文字

20、**《英雄》中的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以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除,只留下一种写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

①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后,只是在局部地区统一了文字②秦统一以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③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④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21、“壮士不则已,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有种乎?”这一句话出自( )

A. 陈胜 B.刘邦 C. 项羽 D.吴广

22、下象棋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活动。你知道棋盘上“楚河汉界”的来源于( )

A.秦统一六国 B.淝水之战 C.战国时期 D.楚汉战争

23、如今我国推崇“依法治国”,其含义一是依法行政,二是公民也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然而早在两千多年的秦朝就有“族诛”和“连坐”,这反映了秦的( )

A.徭役繁重  B.赋税沉重  C.残酷的刑法 D.可怕的殉葬

24、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

A.战国时期 B.汉武帝时 C.汉高祖时期 D.秦始皇时期

25、假如你是汉朝的书生,你要到下列哪一学校接受国家高等教育( )

A.太学 B.郡学 C.县学 D.私塾

第Ⅰ卷答题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得分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其中第26题9分,第27题11分,共20分) 

26、以下是《华阳国志》中有关都江堰的叙述:

岷山多梓(树)、柏(树)、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工省用饶(都江堰修成后可利用岷江水运送岷山上的木材)。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请回答:

(1)都江堰是在哪一时期由谁主持修建的?(4分)

(2)根据以上材料,归纳都江堰的作用。(3分)

(3)你认为我国古代都江堰的建成向人们昭示了什么?(2分)

27、看右图

(1)这个故事的名称是什么?(1分)里面含有一个什么成语?(1分)

(2)图中的两位主人分别是谁?(2分)

他们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什么?(2分)

(3)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成语都与历史典故有关,除上述成语外同学们请再列举3个与历史事件有关的成语(3分),并选择其中一个成语的历史典故简要介绍给大家。(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两小题,其中第28题14分,第29题16分,共30分)

2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商鞅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1分)他的变法从何时开始?(1分)

(2)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6分)结合变法内容回答:在商鞅变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 (2分)

(3)商鞅后来被车裂而,那么他变法的目的达到没有?请说明理由。(4分)

29、《沁园春?雪》里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还看今朝。”

——

(1)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指那两位著名帝王?(4分)

(2)这两位帝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8分)

(3)有人说秦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是暴君,你眼中的他是什么样的人?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B C C D A B A D B B C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B A C D B D A D C B 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其中第26题9分,第27题11分,共20分)

26、(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4分)

(2)运输、灌溉、防旱防涝。(3分)

(3)中华民族的勇敢和智慧等。(2分。符合题意的答案均可得分,但总分不得超过2分。)

27、(1)鸿门宴 (1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1分)

(2)项羽,刘邦 (2分)楚汉之争 (2分)

(3)例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破釜沉舟等(任意三个即可)(3分)

例如退避三舍:春秋时期,城濮之战时,晋楚两军相遇在中原战场上。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驻军城濮,巧妙地避开楚军的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两小题,其中第28题14分,第29题16分,共30分)

28、(1)具体内容是: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定;地方推行郡县制,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 (3分)

反映了法家的思想。(2分)

(2)最早是由战国时期韩非提出的。(2分)

开创实践此制度的人物是秦始皇。(2分)

他还采取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修筑万里长城,有效地抵御了匈奴的进攻。开凿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3分)

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公元前356年 (2分)

(2)站在法家一边;原因:在他采取的措施中,赏罚分明,以此维护统治秩序。(4分)

(3)内容有: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分)

途经:战场立功。(2分)

(4)到达了;商鞅虽然了,但是通过改革,秦国富强起来,成为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国家。(3分)

29、(1)秦始皇、汉武帝。 (4分)

(2)焚书坑儒。(4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分)

(3)答案略(4分)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故事辑录参考书目: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成语典故精选999》、《成语故事》、百度搜索网络1、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取悦她,周王命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来报告敌情的,当烽火燃烧后,各地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头望着疲惫受骗的将士,拍手大笑。后来敌人真的来进犯,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西周灭亡,幽王被杀。2、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3、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国国君设宴款待他,问他将来怎么样报答,他说:“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退避三舍。”后来已估晋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4、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战国时,齐威王沉湎于酒色,国政混乱,诸侯并侵,危在旦夕,而左右大臣又不敢劝谏。滑稽善辩的淳于髡(kǚn),知道齐威王爱听隐语,便去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知道这是在讽谏自己,便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亲自率兵应战,夺回了失去的国土。后以“一呜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5、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载:战国时,墨子主张“兼爱”,而杨朱却反对“兼爱”,主张“为我”,提倡个人利已主义,孟子批评杨朱说:“杨朱主张为我,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自私。6、一暴十寒:《孟子.告子上》载:战国时,齐宣王昏庸无能,常被宫中的坏人所利用。孟子几次游说之,也不起作用。有人埋怨孟子没有好好地规劝他,孟子打比方辩解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未有能生者也。”暴:晒;寒:冻。后以“一暴十寒”比喻做事无恒心,努力少,懈怠多。7、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载:春秋时,越国被吴王打败,越王句践立志报仇。为了激励斗志,他把苦胆悬于坐卧处,吃饭睡觉前都要尝尝苦胆。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此处不载卧薪事,“卧薪尝胆”一词出自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卧薪:睡在柴草上。后以“卧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立志为国报仇雪耻。8、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年熟读兵书,善于谈兵,连父亲赵奢也问不倒他。后来代替廉颇做赵国大将,只按书本,不会变通,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打败,士兵被坑埋达四十万人。后以“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9、 围魏救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战国时,魏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采用军师孙膑之计,乘魏国国内部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半路截击,魏军大败,从而解了赵国之围。后来军事上把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其撤兵,从而取胜的策略叫做“围魏救赵”。10、 老马识途:《韩非子.说林上》载:春秋时,齐桓公、管仲带兵讨伐孤竹国,归途迷路。管仲建议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于是选了几匹老马头前引路,兵将随其后,从而找到了归途。后以“老马识途”比喻经验丰富者能在工作中发挥引导作用。11、 朝秦暮楚: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12、 朝三暮四:《庄子.齐物论》载寓言故事:养猕猴的老人在分给猕猴栗子时,说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众猕猴都生气发怒;老人改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众猕猴都高兴起来。后以“朝三暮四”表示以诈术欺人;或表示变化多端,反复无常。13、 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当然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手下的人说;“ 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窃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酒。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南就是橘,生长在淮北就是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会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14、 东施效颦:《庄子.天运》载:传说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因为胸部疼痛而捧心皱眉。她的邻居中有个丑女见了,觉得那样很美,也学着捧心皱眉。人家见了都躲到一边不愿意看她。后来有就称这个丑女为东施,并用“东施效颦”比喻不知人家好在哪能里,自己又没有条件而盲目模仿。15、 东食西宿:《艺文类聚》卷四十引《风俗通》载寓言故事: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的儿子貌丑而家富,西家的儿子貌美而家贫。父母不能定夺,便让女儿自己拿个主意。女儿说:“我想在东家吃,在西家宿。”后以“东食西宿”比喻多方谋取,贪得无厌,贪利求惠。

语文七年级上册智子疑邻翻译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1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

 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2

  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王称霸,吴越争霸的史实,理解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业的共同原因。[能力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教材、归纳比较的方法,学习本课的历史,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封制的崩溃导致春秋争霸,学习齐桓公的胸襟与用人、容人之量,认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认识霸主成功的共同原因在于改革而国强。

  教学重、难点

 重点: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春秋争霸的原因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复习分封制的权利与义务而导入。回忆,为学习打下基础

 二、春秋五霸

 1、东周的建立:西周结束,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并说明东周包括整个春秋时期和战国。

 2、春秋的特点:讲解特点:一是王权的衰落(原因、表现及影响),二是诸候争霸。指导阅读“引文“。

 3、春秋五霸:学生勾在书上,并在地图上找出这些诸候国在地图上相应的地方。本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缺乏必要的直观材料来帮助理解,所以要求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并且落实在书上。

 这说明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当时历史的什么特点?

 三、齐桓公首霸

 1、看地图。“读读”:说的是什么人?与齐桓公称霸有何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何感想。

 3、指导阅读小字,看看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在他当国君前后有什么变化?由这种变化你想到了什么?

 4、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呢?学生看书解决。

 训练识读历史地图。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对学生进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的渗透。

 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四、晋楚争霸

 阅读,找出“晋文公与楚庄王能够称霸,分别与哪次重要的战役直接相关?第一次战役,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说明呢?哪些成语与楚庄王称霸有关。简略处理。

 学生阅读教材找成语,文史结合学习历史。

 体现什么智慧?

 五、吴越争霸

 1、阖闾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它采取了哪些措施?

 2、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是如何重新振作的?与之相关的成语你知道哪些?勾践称霸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答案来,互相补充。

 六、小结:学生小结本课的内容。

 问:你发现这些霸主能够称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你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你的看法。

 训练学生综合历史的能力学习历史,联系古今

 七、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讲故事,说成语。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3

  课标要求: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

 “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战役和军事家。

 难点:

 “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战国形势图挂图;制做本课课件;整理有关战国史实的成语;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战国时期的成语;用竹木等材料仿制一些古代兵器。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

 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很多春秋时期的成语,像“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等。今天我们将了解到更多的成语,如“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让我们一起来发掘这些成语里面隐藏的精彩故事。

 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过渡)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弄清“战国”概念,课件如下展示:

  一、“战国七雄”(课件显示标题)

 1、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课件展示“战国形势图”)。

 教师提问:

 (1)战国时期周王的地位怎么样?——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亦(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无足轻重。

 (2)为什么诸侯国会越来越少——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

 2、同学们仔细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吗?

 学生提问:为什么晋国没有称雄?

 (教师讲述)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

 历把这七个强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是战国期的基本形势。

 3、学生认真观察课件投影,了解七国及其地理方位: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魏三国在中间。(老师看图讲解,辅之顺口溜“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顾名思义,有战争的国,这里的“战”主要是指战争频繁,争斗激烈,学习战国的历史,必须了解战国的战争。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课件显示标题)

 请大家阅读教材40页的小字部分的.两个战役,了解战国战争的盛况,然后总结出战国战争有哪些特点(先请学生用精简的语言概述战争过程,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战争的特点)

 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以学生归纳出来的为序,教师重点对谋略和兵器进行讲解。)

 (课件展示)

 a、兵器(青铜兵器改进、铁兵器出现)——武器的改进

 (学生展示自制古代武器,并简介戟,戈,矛,刀,剑的特点和用法)

 b、兵种(步兵,骑兵)——军队构成的变化

 c、人数多、规模大、修建工事、争夺激烈

 d、战役的发生(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e、重要军事家的涌现(孙膑、白起)

 学生讲述孙膑,田忌的故事

 f、谋略(“围魏救赵”、“反间计”;“合纵”“连横”)

 课堂辩论(旨在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有人说,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的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战国时代“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

 (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组,两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有延缓作用,更有推动作用。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延缓作用。各国为了争霸的需要,竞相改革,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竞相重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大国争霸、兼并的过程,也是国家趋于统一的过程。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的战争除了在战场上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外,战争的背后,各国间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就是激烈程度和影响力不亚于战争的“合纵与连横”。

  三、合纵与连横(课件显示标题)

 1、正当各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秦国却逐渐占据了主动,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出了个张仪(投影张仪)

 张仪游说各国,破坏了六国的联盟,使得六国联合抗秦的谋略破产,具体是怎么回事,同学们还是通过阅读教材去了解吧。

 2、指导学生重点理解什么叫“合纵”,什么叫“连横”(课件出示“合纵连横”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合众弱以攻一强”)。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合纵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秦。苏秦奔走于东方多国之间,身佩六国相印,在他的游说推动下,东方各国一度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吐出一些占领的地方,使秦国遭到一定的挫折。

 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各国(“事一强以攻众弱”)。这种结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边各国之间横的连合,所以叫做连横。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国人张仪。秦国用张仪为相,让他推行连横政策。当时东方的齐楚两大国结成联盟,秦国要跟齐国争雄,必须先破坏齐楚联盟。张仪连横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齐楚联盟给破坏了。

 3、六国合纵抗秦为何未成功?

 (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段破坏合纵,各个击破;五国间利益不一致,立场不坚定)

 (教师讲述)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一会儿加入合纵,跟楚国搞联合,跟齐国搞联盟,一会儿又跟秦国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虽然斗争很复杂,情况多变化,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中,楚国和齐国先后衰落下去,秦国却XX越强。

 课堂小结

 (课件出示知识要点,教师概述)

 战国宏大而壮观的战争,变化多端的谋略,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令人难忘,但是我们都知道,无论在何时,战争带给人民的,永远都是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在连绵不绝的战争岁月中,受煎熬的始终是老百姓,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和平,一直都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练习巩固

 一、选一选

 1、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战国时期是指()

 A、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B、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C、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D、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赵国

 3、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的国家是()

 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秦国

 4、战国中期,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败魏国的军事家是()

 A、孙武

 B、孙膑

 C、吴起

 D、伍子胥

 5、人物下列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是()

 A、孙武

 B、张仪

 C、孙膑

 D、苏秦

 6、战国时期,七国之间战争不断。主要的兵种有()

 A、车兵

 B、步兵和骑兵

 C、水兵

 D、藤甲兵

 7、“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源自于长平之战,指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空谈兵法,战争中一败涂地的赵括。交战双方是()

 A、秦国和齐国

 B、魏国和赵国

 C、秦国和楚国

 D、秦国和赵国

 8、《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部兵书。该书的作者是()

 A、孙武

 B、孙膑

 C、吴起

 D、白起

 二、材料分析

 战国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合纵与连横之争成为战国纷争的重要内容。

 1、用简要语言说明“合纵”与“连横”策略。

 2、在合纵与连横之争中,一些研究纵横之术的读书人十分活跃,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谁?

 3、你认为上述哪一种策略运用的更成功一些?

 三、各抒己见

 结合有关史实和课外资料,谈谈你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战国人物。

锋芒毕露的成语典故

您好:

智子疑邻,成语典故,是出自《韩非子·说难》。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去(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通常拿来做交浅不能言深的世故教训。故事背景:春秋时代。

初一第一学期历史期末质量检测题及答案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瓒示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锋芒毕露。杨振宁《邓稼先》(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

华而实《汉衣冠》二:“黄熙胤奉承地解释,想借着师友渊源、故旧情谊来笼络这位锋芒毕露的身居要位的武将。”

出自兔狗烹的故事,在《东周列国志》里也有描述。文种和范蠡是越王勾践得以复国报仇的两大功臣。在功成名就的时候范蠡选择了辞官而去,同时他写信给文种劝说其激流勇退,理由是勾践这个人可以与其共患难,但不能共享福。文种对此很不以为然,继续发挥着自己的才能。最终他因功高震主赐。

诸葛恪:

出自《三国演义》。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儿子,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才思敏捷、天赋过人的特质,并且大家都认为他的才能超过了其父诸葛瑾。诸葛瑾不为有这个好儿子而感到高兴反而觉得诸葛恪会给家族带来不幸,他认为恪性格急躁、刚愎自用,而且太喜欢表现自己。果然,诸葛恪掌权后独断专行,引起众怒,最终被吴主孙亮与大臣孙峻设计杀,自己的家族也被夷灭。

初一第一学期历史期末质量检测题及答案。试题是很必要的,因为其有固定基础的作用。我为大家整理了初一第一学期历史期末质量检测题及答案,仅供参考。

 初一第一学期历史期末质量检测题及答案

 (总分100分,与思想品德合考,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在祖国境内

 原始人类中,最早开始人工取火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2. 老师让小丽做组长,她却推选能力比较强,大家都信服的小明做组长,同学们感叹:这是 的再现啊! ( )

 A.推恩令 B.王位世袭 C.禅让制 D.大一统

 3.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

 A.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 B.巩固对西周的统治

 C. 让诸侯给周天子交纳贡品 D. 炫耀周的强大

 4. 公元前7世纪后期,使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关键性战争是(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 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5.为了争霸,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来发展本国势力的是( )

 A.晋文公 B.越王勾践 C.齐桓公  D.楚庄王

 6.“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

 A.各国纷纷变法,竞相改革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学术活跃,百家争鸣 D.农业发展,商业繁荣

 7.“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指( )

 A.众多豪门望族 B.众多思想流派

 C.众多地方政权 D.众多文学形式

 8.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列成语典故能够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是( )

 ①破釜沉舟 ②烽火戏诸侯 ③退避三舍 ④围魏救赵 ⑤纸上谈兵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9. 联系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你认为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积极当兵,保卫国家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10.秦始皇当时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_______的入侵。( )

 A. 匈奴 B.越族 C.突厥 D. 蒙古族

 11.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

 A.儒家思想问题 B.外族入侵问题 C.中央集权问题 D.国家统一问题

 12. 新闻办公室发表的《x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x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请你判断x疆地区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权的管辖最早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 玄奘西行 D.丝绸之路的开辟

 13. 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是( )

 A.《尚书》   B.《春秋》  C.《史记》  D.《道德经》

 14.史学名著《史记》记述我国古代( )

 A.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 B.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C.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D.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历史

 15.东汉末年的各路军阀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的是( )

 A.刘备 B.袁绍 C.曹操 D.孙权

 16.汉代以来,人类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最主要是因为( )

 A.国家统一 B.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C.太学的建立 D.交通发达

 17.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的国家是( )

 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宋

 18. 下边涉及我国文字演变过程的图示,正确的是( )

 A.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B.金文—甲骨文—篆书—楷书—隶书

 C.甲骨文—金文-隶书-篆书-楷书 D.甲骨文—篆书—金文-楷书—隶书

 19.你认为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是因为( )

 A.促进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B.保护了鲜卑族的保守势力

 C.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D.迁都洛阳

 20.书法成为一种艺术始于( )

 A.西汉末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西晋时期

 二、填空:(共10分)

 21.读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A、B、C、D所代表的国家名称。(注意:只填写在下列横线上,不用填在图上)(4分) A B C D

 (2)图中赵、魏、韩三国是由哪个国家分裂而来?(1分)

 (3)写出发生在E处的战役名称。(2分)

 (4)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再到归于一统,是由哪国来完成的?(1分)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三、材料分析题(共3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 “秦失其政而陈胜发迹。”

 —————《史记》

 材料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请回答:

 (1) 《史记》的作者是谁?(1分)

 (2)材料一提到了哪几件历史事件? (3分)

 (3)材料二是谁的名言?这些话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2分)他是哪家学说的创始人?记载他言论的书叫什么?(2分)

 23.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公元前202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材料二: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打败曹军。

 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的是哪两次战役?这两次战役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什么社会现象?(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战争之后形成了什么局面?(2分)

 (3)材料三中的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1分)他的抱负实现了吗?(1分)

 (4)为什么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会有不同的结局?(6分)给我们哪些启示?(2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材料二: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

 材料三: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经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如果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 《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史记》里描述的汉朝时的江南有什么不同?(2分)

 (2)为什么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6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何重大的影响?(2分)

 四、问答题(共16分)

 25.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就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1)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请问他任用了谁进行改革?(2分)

 (2)战国时期,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国家的改革是什么?(2分)变法中有关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哪一项?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4分)

 (3)北魏孝文帝也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至少3点)(6分)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2分)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C C C B D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C B C B A A C B

 三、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21.(1)A 秦国 B 楚国 C 齐国 D 燕国

 (2) 晋国。(3)长平之战。

 (4)秦国,根本原因:经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的封建国家。

 二、材料分析题

 22.(1) 司马迁(2)商汤灭夏、武王伐纣、陈胜吴广起义(3)孔子,仁政,儒家,《论语》

 23.(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混战不休的现象。

 (2)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3)统一南北;没有。

 (4)官渡之战中战术得当。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孙吴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关于启示学生只要谈出一点感受,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4.(1)《史记》反映了汉朝时江南经济发展落后,而《宋书》则反映了南朝时江南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有很多地方甚至超过了北方。

 (2)原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 基础。

 三、问答题

 25.(1)管仲。

 (2)商鞅变法;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3)①迁都洛阳; ②汉化措施:改穿汉服;说汉语;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等。意义: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