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析 成语解析
封候拜将-封候拜将诗
tamoadmin 2024-11-07 人已围观
简介韩信作为一代名将,彪炳史册:公元前204年他用背水一战的策略,以数千兵力击败二十万赵军。公元前202年,他用十面埋伏的计策,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而……可以说,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寿终正寝——在公元前196年,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难道韩信之真的是应了那个“鸟尽弓藏,兔狗烹”的典故?韩信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说起汉代风云人物,不能不说到韩信,因为韩
韩信作为一代名将,彪炳史册:公元前204年他用背水一战的策略,以数千兵力击败二十万赵军。公元前202年,他用十面埋伏的计策,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而……可以说,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寿终正寝——在公元前196年,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难道韩信之真的是应了那个“鸟尽弓藏,兔狗烹”的典故?韩信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说起汉代风云人物,不能不说到韩信,因为韩信在西汉初年至少有两个“第一”。第一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功臣,当时就有人这样评价韩信:“功高无二,略无世出”。什么叫略无世出呢?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韩信了,他的功劳也没有人可以跟他媲美了。第二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个被杀的功臣,西汉还有一些其他被杀的功臣,但韩信是第一个。 韩信之,是西汉第一大案,也是一个名案和疑案,它被看做是开国皇帝诛杀功臣的典型,使我们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成语——“鸟尽弓藏,兔狗烹”。这个话韩信曾经说过,但是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不是韩信。是谁呢?是越王勾践手下的大夫范蠡。 越王勾践的故事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叫做“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屈辱求全,向吴王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做奴仆,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于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回国以后,为了不忘国耻,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那时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恨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大夫范蠡,一个是大夫文种。越国灭掉吴国以后,范蠡大夫就对文种大夫说,咱们走吧,咱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越王勾践这个人是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走狗烹”——这就是“鸟尽弓藏,兔狗烹”的出处。这里的走狗说的是跑得很快的狗——在古汉语里面,“走”是跑的意思——“走狗”这个名词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范蠡大夫后来就真的走了。他干吗去了?下海经商。据说他还携带了一位小蜜,就是西施,泛舟西湖。不久范蠡就成了一个大富翁,号称“陶朱公”。 文种大夫却不肯走,他说,你看我立了这么大的功劳,现在是摘桃子的时候了,我干吗要走啊?结果越王勾践送给他一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勾践说,先生教给寡人七种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办法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地方用啊,是不是你去先王那里试一试呢?文种一听就明白了,自杀了。这就是“鸟尽弓藏,兔狗烹”的来历。 楚汉之争结束后,功高震主的韩信成了刘邦的一块心病。项羽一,刘邦马上便夺了韩信的兵权;公元前201年,刘邦又以谋反为名将韩信诱捕。韩信被抓时,仰天长叹,鸟尽弓藏,兔狗烹。但刘邦此时并没有杀掉韩信,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那么韩信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被杀的呢?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韩信被杀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在汉十一年,就是刘邦当了汉王的第十一年,也即他当了皇帝的第六年——这个时候西汉王朝也不过刚刚建立——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叫陈的起兵造反,他自称“代王”,不是代替的“代”,而是代国之王。代在什么地方呢?是在现在的河北省境内。陈当时有很多军队和人马,而且他是养士的人,手下有很多英雄豪杰——陈这个人是很厉害的,走到哪儿随从他的车辆都有上千辆,很多人拥护他。 听到陈反了的消息,刘邦勃然大怒,带领军队御驾亲征,去讨伐陈。这期间,韩信与陈有书信来往。韩信写信给陈说,你只管造反,兄弟我在京城给你做内应。而且他做了准备,准备把监狱里的人放出来,让他们去攻打皇宫——当时留守京城的人是吕后,就说把吕后抓起来杀了。 这个事情被人告发了。告发的起因,是韩信手下有一个人犯了错误,被韩信关了起来,准备杀头。这个人的弟弟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向吕后通风报信,说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说这个事情怎么办啊?把相国萧何找来商量,萧何就出了一个主意。萧何出了一个什么主意呢?他自己去找韩信,说前方传来了捷报,咱们皇上打了胜仗,现在群臣都要到皇宫里去祝贺。 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通信是不发达、不方便的,前方有什么战事,韩信并不知道;那么萧何一说,韩信就相信了。但是韩信不去,韩信说,你看我一直在生病——因为前一段时间韩信闹情绪,一直装病不上朝——我连朝都不上的人,怎么能去呢?萧何说 :“虽疾强入贺。”意思是,你虽然有病,但还是勉为其难去一趟吧 ;这么大的事情,大家都去祝贺,你不祝贺不好嘛!韩信觉得实在是推托不过,就勉勉强强进宫了,来到长乐宫。 当时汉王朝的主要宫殿有两座:一座叫未央宫,是皇帝住的;一座是长乐宫,是皇后住的。因为这期间是吕后在主政,所以韩信来到长乐宫。长乐宫两边早就埋伏好了,韩信一进来,很多壮士一拥而上,把韩信捆了起来。吕后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也来不及了,当机立断,先斩后奏,把韩信杀了——斩之于长乐钟室,就是在长乐宫里面一个放编钟的房子里把韩信杀了;而且立即下令逮捕韩信的家人——“夷信三族”,就是将韩信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杀光。 公元前196年,一个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就这样被杀了。可以说,韩信之不完全是因为功高盖主,不完全是因为“鸟尽弓藏,兔狗烹”。因为他说这个话的时候,刘邦并没有杀他;而是因为他参与了一个谋反大案,被吕后所杀。 临之前,韩信仰天长叹,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我后悔啊,我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建议,以至于落到今天这个下场,被小孩子、女人所欺骗,所谋杀,我真是追悔莫及!
《渔父》这首词上阙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韩信之所以能够被刘邦百位拜为大将军,离不开夏侯婴和萧何。
项羽分封诸侯后,诸侯各就国,韩信也脱离了楚营,跑到汉营效力。
可韩信在楚营之时,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未有尺寸之功,加之无人举荐,因而到汉营中也得从小军官做起,韩信到汉营中的第一份岗位是「连敖」。
有一天,有士兵犯事,按照当时的军法,要连坐,要砍头,前边的十三个人都被砍掉以后,轮到韩信了。韩信就高喊了一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他喊的这两句话,意思很明显,咱们王上刘邦,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砍了我这样的能人?
据《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这个人,生来高大,喜好带刀佩剑,但可能因为没背景,加上「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所以他在家乡的时候,被人怀疑胆怯,一个少年当街欺负他,让他从胯下钻过去。
在楚营中当执戟郎的韩信,到汉营中又做了小军官,应当能够吃饱饭了,气色当是不错的。
在身边接连被砍了十三个人,自己被溅了一身血的韩信,不但没有一丝的恐惧,反而能够发出如此的豪言壮语。这很令负责监斩的夏侯婴吃惊。
夏侯婴是什么人啊?秦朝没灭亡的时候,就是候补官吏了,后来又跟刘邦一起从沛县起兵,见过的人海了去了,像韩信这般让人吃惊的,倒是没有,于是,夏侯婴就把韩信给放了,又与韩信简单地交流了一些对于当前形势的看法。
夏侯婴发现,韩信果然是个人才,于是,夏侯婴向刘邦举荐了韩信,韩信得以成为治粟都尉。
当了治粟都尉的韩信能够见到汉的相国萧何了。
于是,韩信就像在楚营向项羽建言献策时一样,经常找萧何谈论当前的形势,萧何发现韩信是个难得的奇才,于是便倍加留意。
当汉军到达南郑的时候,汉军中很多人做了逃兵。
韩信思前想后,猜测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刘邦举荐自己,但刘邦还没决定用自己,恐怕是不会用自己了,自己应该另投他出,寻找机会,于是,韩信也做起了逃兵。
萧何一听韩信跑了,直接就去追了,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把韩信追来之后,刘邦一看,那么多人跑了萧何都不追,单单这个叫韩信的,可见对于汉家社稷来说,韩信很重要。
于是,刘邦和萧何谈话,萧何说韩信是国士无双,能助我汉军东归。
刘邦一听,厉害了,我的韩信。那我给他一个将军当吧。
萧何说不行啊,一个将军留不住啊。
刘邦说,那就大将军吧。
于是,韩信就成了大将军。
倘使没有夏侯婴,韩信能当上治粟都尉吗?倘使没有萧何,韩信能当上大将军吗?这两个人都是韩信生命中的贵人啊。尤其是萧何,韩信一直都很感激萧何,所以才会留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啊。
封候拜将txt全集下载
上阙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下阙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西汉有卫青, 宋有岳飞, 清朝为何一个名将都没有?
封候拜将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封候拜将
作者:革命咖啡
李广生平
更新时间2009-2-19 17:00:12 字数:19177
人物简介
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人),西汉著名军事家。做过骑郎将、骁骑都尉、未央卫尉、郡太守,镇守边郡使匈奴不敢犯多年,被称为“飞将军”。
经典之战:马邑大捷
其一生未得封侯,或许时运不济,有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公元前119年,随卫青出征匈奴,因为迷路失期,“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史官)”,引颈自刎。
[编辑本段]生平事迹
李广(前183-前119)西汉陇西成纪(甘肃秦安县)人。
祖先是秦朝将军李信李广,曾率军战败燕太子丹。李广接受世传弓法,射得一手好箭。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以良家子弟从军抗击匈奴。因善于用箭,杀和俘虏了众多敌人,升为郎中,以骑士侍卫皇帝。多次跟随文帝射猎,格杀猛兽,文帝曾慨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为陇西都尉,不久升为骑郎将。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抗击吴楚叛军。因夺取叛军帅旗由此在昌邑城下立功显名。虽有功,但由于李广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给他的将军印,回朝后,没得到封赏。
诸王叛乱平定后,李广任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上书:“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史记·李将……
董卓是来自西凉的势力,他和西凉太守马腾是何关系?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造就了无数的名将,特别是在每个朝代末期和建国之初,名将更是层出不穷。我们大家熟知的名将便有战国时期战神白起、李牧等,汉武帝时期狂扫匈奴的卫青霍去病,三国时期闻名华夏的关羽张飞,唐朝李世民李靖等,以及我们大家都非常敬重的岳飞岳武穆。可是为什么清朝却没几个叫的上名字的名将,当然明末的吴三桂不能算作清朝名将,许多人可能会说年羹尧是千古名将,但是他和前面的几位相比,还是差了不少,称不上是名将,何况最后还拥兵自重,功高盖主。
那么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怎么样呢,曾国藩为了拯救大清王朝,真可谓是“鞠躬尽瘁而后已”,在湖南筹资办乡勇,组建了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湘军,最后和弟弟曾国荃攻破南京城,灭掉了太平天国,拯救了大清王朝,但是曾国藩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个王朝的再造之臣,和唐朝的郭子仪是差不多的性质,也算不上建功立业的千古名将。那么,在笔者看来,一个朝代要有千古名将,必须满足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否则名将是不可能产生的。
第一,武将需要有较高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秦汉时期,武将的地位可是比文官高很多的,特别是汉初,封侯拜将是每一个武将的梦想,当年刘邦为了打败项羽,不就是公开给韩信组织了封候拜将的仪式吗,既然朝廷给予武将的地位如此之高,风气开始在社会传开,许多人为了出人头地,便会开始熟读兵书,并且练习武艺,闻鸡起舞便是家喻户晓的典故,等到本领练好了,抓住机会改变人生命运。汉武帝时期卫青不过是一个奴隶,但是最后因为打仗有勇有谋,特别是在和匈奴的作战中,屡立战功,最后深受汉武帝的信任,成为了千古名将。而同时期的飞将军李广虽然武艺也很高,也很能打仗,但最后却未封侯,地位自然是比不上卫青。
晚清时期,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横扫清政府南方的半壁江山,最后居然还派出了北伐军,险些灭掉了清政府,为了鼓励汉人将领杀敌卖命,咸丰皇帝在位时,亲自下令有能灭掉太平军者,封侯。最后曾国藩率领的湘军率先攻破天京城,太平天国运动最后彻底覆没,清政府最后还是对曾国藩食言了,而且还处处提防着曾国藩,毕竟那12万的湘军可不是个摆设。
那么为什么在秦汉时期,武将地位如此之高,到达明清之后,武将地位便变的非常低呢,这其中其实是有历史渊源的。当年北宋建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深感开国功臣手握重兵,会对自己的统治不利,于是杯酒释兵权,最后将兵权全部收归到自己手中,从此之后,宋朝的兵权全都是掌握在文人手中。文人不怎么会统兵,便出现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尴尬局面,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面。但是北宋的名将还是有一些的,如岳飞,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岳飞所处的年代正是战争频繁的年代,南宋偏安一隅,但是北边的金国和蒙元却虎视眈眈,为了保住政权,战争便造就了岳飞等名将。
第二,处于战争年代。汉武帝继位之时,汉朝经过文景之治,早已脱胎换骨,国家实力大增,汉武帝改变以往的和亲政策,派出霍去病卫青追击匈奴,最后匈奴败北,向汉朝称臣,正是常年的战争,才产生了这批名将,假使汉武帝时期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即使武将地位再高,又如何能展现出名将应有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本事呢。
而反观清朝,从一开始武将地位就比较低下,当然八旗武将地位不会低,主要还是指的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将领。由于清朝是满洲主政中国,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自然就一直在打压汉人将领,兵权一直牢牢掌握在八旗子弟手中。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八旗兵和绿营军已经不再具有战斗力,完全腐化和没落了。为了挽救自身政权,清政府才不得已同意各地汉人实权派招募乡勇,组织团练,对抗太平军,这才给了汉人将领出人头地的机会。
而且整个清朝基本都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战争基本是比较少的,除了清初要平定三藩之乱,最后康熙帝平定葛尔丹叛乱等,很少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名将必须要得到战争历练的机会便少了,自然是不可能产生名将。虽然在近代,爆发过一些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但是古老的中国是以冷兵器对抗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战败是不可避免的,战败的结局注定了不会有名将的产生。
笔者认为,古往今来,要称得上是名将,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朝廷必须要给予武将崇高的社会地位,这样才会激烈民众去练习武艺,学习兵法,最后功成名就,改变人生命运,其次,必须是乱世出英雄,乱世才会有名将,战争的频繁多发,会在血与火中锻炼武将,从而造就名将。
其实可以一句话这么说他们的关系:董卓就是政府军,马腾是叛军,董卓是用马腾来刷军功的。他们有哪些不同那,请看下面分析。
一、董卓走的是堂堂正正的阳光大道,马腾则是叛军起家。董卓是“良家子”出身,这是汉朝最喜欢的征兵对象,是朝廷认定的“合法良民”。
董卓从凉州服役开始,立军功,受封赏,名将段颎推荐,进入禁军,皇帝看重,跟随名将张奂出战,屡立战功,封候拜将,(董卓在征战羌乱时因功被封为斄乡侯,封邑一千户),可以说董卓前期的步伐走的相当稳健。
事实也是如此,在董卓乱政之前,是名副其实的大汉名将。即便后来董卓入京乱政,其入京时也是合法官员的身份。马腾就不一样了,在凉州边军并没有大的斩获,跟随叛军之后才有了不小的声望。
在189年,汉灵帝过世几个月后,马腾韩遂合力废掉了叛军首领王国,由此开始了马韩之间的凉州军阀时代。
二,董卓马腾的身份地位不同。董卓是中央禁军的出身的将军,且受到皇帝的培养,董卓依次做过,广武县令、河东郡守以及并州刺史等职位。
董卓的“羽林郎”及“郎中”都属于汉朝的“郎官系统”的高级职位,郎官是当时重要的选官系统,在没有科举及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式之前,这是官员的一大来源。如曹操,袁绍,皇甫嵩,远的有苏武,李广,赵充国,东方朔等都曾担任郎官。
历史记载:秦汉郎官,“入奉宿卫,出牧百里”。
在汉灵帝过世前,董卓被封为并州牧,这绝对是封疆大吏。如果历史不是出现了大转折,董卓一路走下去,很可能也会成为一代权臣,又或者是并州发展的强力军阀。
马腾的格局就要小很多了,就在凉州折腾,只是一个边地军阀,还是一分为二的势力范围,只能与韩遂相对,二人大眼对小眼。他跟董卓的地位差距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三,董马二人根基不同。这源于二人的发迹史不同,董卓是依靠在中央禁军服役才有的功劳,他的根基在朝廷,他需要的皇帝及朝臣的支持。
所以他才会很在乎当时何进及袁家的态度,何进让他调兵他就调兵,袁绍并无很高的官职,却也能指挥董卓的行动。
所以说董卓并不是一个军阀,尤其不是凉州军阀,题目说董卓是来自西凉的势力也不准确,他的势力不在西凉。
董卓历次出战带领的军队也都是朝廷禁军为主,就算附带部分边军,他也不属于他的力量,每次打完仗,他都要回京述职的。董卓从未在凉州担任过地方长官,凉州也没有属于董卓的军事力量,他只是个凉州人而已。
马腾是以叛军起家的,他的军事力量全在凉州,是正经的凉州军阀,出了凉州他就不安全。但他只要在凉州,什么袁家,什么天子的,他都可以不在乎,既不听调,也不听宣。
总结:董卓与马腾的关系并不密切,马腾在随王国叛乱时,董卓还率兵讨伐过对方。更早了说,马腾起家就很晚,二人并没有什么利益联系,一个边军低级军官,一个朝廷高级将领,二人可谓不是一个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