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读 成语解读

攻心为上-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tamoadmin 2024-10-15 人已围观

简介“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意思是指使人心服口服,胜过采用强硬的手段。此典出自《三国志·蜀书·马谡传》:“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时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他熟读兵书,喜欢议论军事,见解不凡,因而诸葛亮非常器重他。建兴三年,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远征南中,马谡前去送行。路上,诸葛亮问马谡对他这次南征有什么建议。马谡说:“南中仗恃它路途遥远,地形险要,很长时间以来就不愿意归顺

攻心为上-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意思是指使人心服口服,胜过采用强硬的手段。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书·马谡传》:“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时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他熟读兵书,喜欢议论军事,见解不凡,因而诸葛亮非常器重他。

建兴三年,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远征南中,马谡前去送行。路上,诸葛亮问马谡对他这次南征有什么建议。马谡说:“南中仗恃它路途遥远,地形险要,很长时间以来就不愿意归顺朝廷。即使今日攻破它,使它暂时降服,等到明日,它又会反叛。现在,您倾全国的兵力去讨伐南中,向它显示强盛和威风,南中知道我们表面势力强大,实际上却空虚,它的叛乱就来得更快了。如果我们将他们斩尽杀绝,则不符合仁者的情怀,而且也不可仓促行事。”

接着,马谡又很郑重地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我希望此去,能够设法运用心战,收服南中人的心,才是上策。”

诸葛亮深感马谡言之有理,决定采纳他的建议,重视运用攻心的战术。他七次抓住了南中的首领孟获,又七次将他释放。孟获想方设法与诸葛亮斗勇斗智,都不能取胜。最终孟获心服口服,诚心归顺诸葛亮,使这次南征全胜而归。一直到诸葛亮去世,南中都未敢谋反。

攻心为上的意思

词目

攻心为上

发音

gōng xīn wèi shàng

释义

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为上策。

引用

《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 《后汉演义》第九十二回 尊西蜀难倒东吴使 平南蛮表兴北伐师 ...后患,亦非仁人所忍为;且须连年积月,或可奏功。谡闻用兵伐人,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丞相此次南征,最好使他... 《南北史演义》第三十七回 杀山阳据城传檄 立宝融废主进兵 ...进兵建康。  衍遣王天虎赍书时,曾语张弘策道:“兵法以 攻心为上 ,天虎往荆州,人皆有书,独于南康部下,只有两函,与行事... 《康熙大帝》三十九 唯英主襟怀包天下 真名士智慧贯古今 ...不能示弱。”  “臣明白主子的意思,是以 攻心为上 。”  “对,就是这样,你就在这里... 《南史演义》第十九卷 萧雍州运筹决胜 齐宝 ...候语,不涉时事,而云天虎口具。张宏策问故。衍曰:“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 。近遣天虎往荆州,人皆有书,今只有一函与颖胃,而云天虎... 《残水浒》第八十三回 杉树坡大贼遭小贼  ...倘若任意剿除,亦甚可惜。眉孟子谓“地利不如人和”,马谡谓 攻心为上 ,种经略可与言矣今番用兵,这层还望诸位将军注意!”夹... 《梁书》卷一·本纪第一·武帝上 ...祖复令天虎赍书与颖胄兄弟。去后,高祖谓张弘策曰“夫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 ,攻城次之,心战为上,兵战次之,今日是也。近遣天虎往州... 《快士传》第十四卷 俊红颜阵上动芳心 侠 ...么?”董闻道:“非也。昔诸葛武侯南征孟获,参谋马谡进言曰:‘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今华光国僻处遐方,得其土不足以为守,杀其... 《南史》卷六·梁本纪上第六 ...,帝复令天武赍书与颖胄兄弟。去后,帝谓张弘策曰:"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 ,攻城次之;心战为上,兵战次之,今日是也。近遣天武往州... 《续济公传》第二百十九回 衔玉杯燕子飞来  ...追赃的追赃、问罪的问罪,却也容易得很。须知圣贤治人的道理全以 攻心为上 ,所以他见事之时,他反转不见脸,让他任其所欲的,把事件...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下一句是什么?

攻心为上的意思是:指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为上策。上:上策,高明的计策或办法。拼音: [gōng xīn wèi shàng];出处: 《三国志·蜀志·马谡传》:“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造句:会议的拟办既要兼顾政治因素又要考虑个人因素,兵法云:“攻心为上,政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荒塔仙缘攻心为上之女贼偷心一梦潇湘叶上初阳干宿雨。

好一个生疏的名字,余湛心中顿时有了许多问题想问他,但是同慧修行的几年中他早已经知道什么叫做攻心为上策。

每位行销人员,都有一套独门销售秘诀与话术,如:迂回战术,以退为进,暗渡陈仓,攻心为上等法宝。

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根深蒂固,讲究攻心为上,将心比心。所以大多用刀高手都是百战之人,而用剑高手则可能是将更多的心思放在琢磨剑法的招式上,刀招简简单单,大开大合,剑法则虚实相间,攻心为上。

所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不战而屈人之兵则是上上之选就是这个道理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君子江山对他一定要攻心为上,他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

王天霸脑筋急转,虽然以他目前的实力完全可以收拾掉三人,但前世热爱军事熟读各种兵书的他明白伐人动武为下策,攻心为上策。

攻心为上,运用在管理工作中,就要把调节和控制管理者本人和被管理者的心理放在首位。所谓人行所事,用智而非用力,谋定而后动,妄诈之诡,兵谋之法,谋之所极,攻心为上,心思为谋,唯虑难矣。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解释

出自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蜀志·马谡传》。意思是指使人心服口服胜过采用强硬的手段。

原文节选: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白话译文:就是说用兵的原则,从心理上瓦解敌人,使对手投降是上策,强攻城池是下策;以攻心战为目标才是上策,以武力取胜却是下策。

赏析:武力只是暂时解决问题,过分强求换来的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结局;而攻心就不同,攻心战通过兵不血刃的手段来获得真心的臣服。若是想要让对手永远心服口服地臣服于自己,那么首先就要先把他的心“攻陷”下来,真正的对手其实不是他的军队,而是思想和精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陈寿年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

《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

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是什么意思?

《三国志》中说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意思就是说用兵的原则,从心理上瓦解敌人,使对手投降是上策,强攻城池是下策;以攻心战为目标才是上策,以武力取胜却是下策。

武力只是暂时解决问题,过分强求换来的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结局;而攻心就不同,攻心战通过兵不血刃的手段来获得真心的臣服。若是想要让对手永远心服口服地臣服于自己,那么首先你就要先把他的心“攻陷”下来,你真正的对手其实不是他的军队,而是他的思想和精神。

在垓下之战中,刘邦的两次攻心战术都取得了完美的效果,一个是对韩信的拉拢战术,一个是对楚军的攻克战术。前者是抓住韩信想要封王的软肋,让其称心如意,并感恩戴德,打仗便更有斗志;后者是趁楚军身心疲惫,再借助明月当空的环境渲染,勾起楚军思乡之情,消磨他们的斗志,令其无心再战。总结起来,就是攻克对手的心理防线,达到自己的目标,最后夺取胜利。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攻心是处处存在、时时都有的,不管是战胜对方,赢得先机,还是化敌为友,化解矛盾,“攻心”都是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所谓“擒贼先擒王,攻人先攻心”。巧妙地运用“攻心术”往往能让你事半功倍,旗开得胜。很多人想要攻心,却不懂得攻心术,结果到处碰壁;有的人则利用恰到好处的攻心术达到目的或大获成功。尤其是在现今的职场生活中,若希望能够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更需要学习心理,学会使用攻心术。

从某一方面来说,人们现在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活动都要用到攻心术。不过,也不要把它想成“勾心斗角”般得与人周旋。攻心术固然强大,但也并不是极其深奥,有时候三言两语的几句话、精心策划的小动作以及喝茶吃饭一样简单的小应酬,都能让对方的心意掌控在你的手中。

攻心为上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意思是:征服其内心使其心服口服是上策,攻击城池是下策。

此句出自《襄阳耆旧记》,原文节选如下:

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语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与强贼,彼知国势内虚,其叛亦速。

若尽殄遗类,以除後患,旣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译文: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讨伐南中少数民族部落,参军马谡 对诸葛亮说:南中诸族恃险不服,屡征屡反,最好的办法是以“心战为上”,只有征服其心才能确 保长治久安。

诸葛亮采纳了这一策略,七擒七纵部落首领孟获,终于使其部众心悦诚服,直到诸葛 亮去世时再没有作过乱。诸葛亮采纳了这一策略,七擒七纵部落首领孟获,终于使其部众心悦诚服,直到诸葛 亮去世时再没有作过乱。

扩展资料:

《襄阳耆旧记》五卷(习凿齿撰),是研究襄阳古代中国人文的重要历史文献。《襄阳耆旧记》又作《襄阳记》,《唐志》作《耆旧传》,《宋志》作《记》;

《郡斋读书后志》曰“记五卷。前载襄阳人物,中载山川城邑,后载牧守。观其记录丛杂,非传体也,名当从《隋志》。”愚案《续汉·郡国志注》,蔡阳有松子亭,下有神陂,引《襄阳耆旧传》;《文选·南都赋注》同引之,则称《耆旧记》。

刘昭生处梁代,其所见在《隋志》前,则知称《传》之名其来已久。《三国志注》多省文,称《襄阳记》(《水经注》、《后汉书注》亦同省文),其载董恢教费袆对孙权语,臣松之案:《汉晋春秋》所载,不云董恢所教,辞亦小异,二书俱出习氏,而不同若此。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什么意思

攻心为上

一种政治、军事谋略方法。源于《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军争篇:“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语出《襄阳记》:诸葛亮征南问计于马谡。马谡对曰:“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指谋略对抗中有很多斗争方式,其中攻心,不通过武力拼杀就能战胜敌方是上策。运用这种谋略方法应懂得攻心仅是理想的一种战胜敌人的方法,不是唯一更不是非用不可的方法,是否采用这种方法应视实际情况而定。同时即使采取这种方法时也应用其他方法,特别是“兵战”方法相配合。

孙子兵法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你如何理解?

从 思想 上瓦解 敌人 的斗志为上策。

成语出处: 《三国志·蜀志·马谡传》:“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繁体写法: 攻心为上

成语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指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为上策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it is better to ga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成语谜语: 最好的心理战

歇后语: 诸葛亮征孟获

战国时有说齐王日:“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是故,圣人之饯国攻敌也,务在先服其心。”

据演义叙述,诸葛亮率军南征之初,马谡奉后主之命,携酒帛前来劳军。公务完毕之后,诸葛亮把他留在帐中,请他对这次“征南”“赐教”。马谡回答道:“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是矣。”马谡的一席话,正好说到诸葛亮的心坎里。诸葛亮感慨说:“幼常 (马谡字)足知吾肺腑也!”在以后的实践中,诸葛亮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谋略,对孟获七擒七纵,创造了攻心为上的千古绝作,终于使孟获感激涕零,发誓 “子子孙孙”永不再反,为诸葛亮挥师北上,奠定了巩固的后方。

在这里,尽管马谡的“攻心为上”是针对开发西南的特殊作战背景提出的,但与刘备、诸葛亮的一贯政治见解和策略相一致。刘备非常注意收买人心。他在许多场合,把自己装扮成“爱民惜物”的“忠厚长者”,一位仁德圣明的君主。他刚刚就位新野牧,就造福于民,赢得新野百姓一片讴歌。他一到西川,便“广施恩惠,以收民心”。他文不及孔明,武不及关、张,而能被曹操称作和自己并驾齐躯的“天下英雄”,被周瑜、鲁肃看成是不好对付的“枭雄”,在你争我夺的乱世中平步崛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马谡的议论,刘备的所为,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治国、治军、制胜思想的精华。古人云:“得人心者王”,《孙子兵法》中有“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注意民心的向背,赢得民心,治国则可长治久安,治军则可令兵效命,制胜则可实现“兵不顿可利可全”、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佳目标。“上兵伐谋”,这里的“谋”是多方面的,其中谋得人心,则是伐谋中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