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析 成语解析
阅万物而虚怀若谷的意思有哪些-阅读万物
tamoadmin 2024-10-30 人已围观
简介老子道德经导读:虚心 经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什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帛书甲本: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呵,中有象呵。坚呵呵,中有物呵。呵鸣呵,中有请也。其请什真,其中□□。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吾何以知众之然?以此 帛书乙本
老子道德经导读:虚心
经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什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帛书甲本: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呵,中有象呵。坚呵呵,中有物呵。呵鸣呵,中有请也。其请什真,其中□□。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吾何以知众之然?以此
帛书乙本: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沕。沕呵望呵,中又象呵;望呵沕呵,中有物呵。幼呵冥呵,亓中有请呵;其请什真,亓中有信。自今及古,亓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翻译
具有通达德性的人,无所不包容,一切都依自然大道而行。「道」若做为物体,那么就是恍恍惚惚没有形状可言。惚惚恍恍,其中又似乎有像。恍恍惚惚没有形体可得,但是当中又似乎有物可循。深远而玄妙,其中有精华。它的精华非常的真实,其的内在有诚信。从今日到古代,它的名称从来就存在,好让人得以阅览万物的开始。我如何能够知道万物之始的形状呢?就是靠从今到古代都一直存在的「名」。
释义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具有通达德性的人,无所不包容,一切都依自然大道而行。
孔:原意为求子而得子,后引伸为通达、嘉美的意思。王弼以「空」解释孔,「孔德」即「空德」。河上公以孔为大,「孔德」即「大德」。《说文》:「孔,通也,从乚从子。乚,请子之候鸟也,至而得子,嘉美之也。古人名嘉字子孔。」段注:「通者达也,于易卦为泰。孔训通,故俗作空,穴字多作孔。其实空者窍也,作孔为叚借。」「通为吉,塞为凶。故凡言孔者,皆所以嘉美之。《毛传》曰:孔,什也,是其义,甚者尤安乐也。或曰:诗言『亦孔之丑,岂嘉美之乎』,曰:此卽今甚字通于美恶之意也。」「乚」即玄鸟,送子鸟,古时求子,等到玄鸟飞来,就可得子,后以此做为「通达」的意思。依段玉裁解释,一般也将孔作「空」,或以「穴」作孔,即孔穴、空穴的意思。总而言之,孔字为通达,其义通孔穴、空、嘉美。
容:容量、雅量。《说文》:「盛也。」即今容器、容量、包容的意思。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孔德」即「当其无」,也就是「虚心」之德,虚怀若谷的修为,具有这种德性的人自然能够通达事理,包容万物,海纳百川。
河上公注:◎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能受垢浊,处谦卑也。◎唯,独也。大德之人,不随世俗所行,独从于道也。
王弼注:孔,空也,惟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若做为物体,那么就是恍恍惚惚没有形状可言。
若要用物理的观点来看「道」,道是若有似无,没有形体可得的。
惟恍惟惚:若存若亡、若有似无的样子。《正韵》:「恍惚,微妙不测貌。」《庄子。至乐》:「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成玄英疏:「夫二仪造化,生物无心,恍惚芒昧,参差难测;寻其从出,莫知所由;视其形容,竟无象貌。覆论芒芴,互其文耳。」 ( ) 郭庆藩:「芴芒,即忽荒也。」「《淮南?原道篇》『游渊雾,鹜忽恍」,高注:『忽恍,无形之象。」《文选?七发》李注引《淮南》正作『忽荒』。《人间篇》曰『翱翔乎忽荒之上』,贾谊《鵩赋》『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是其证。」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河上公注:道之于万物,独恍忽往来,于其无所定也。
王弼注:恍惚无形,不系之叹。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惚惚恍恍,其中又似乎有像。
道虽然恍恍惚惚没有形体可得,但当中似乎有可以想像比拟的大致轮廓。
象:即像,想像、相似的意思。《说文》:「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季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凡象之属皆从象。」这也是现今说的大象,来自南越的具大哺乳动物。段玉裁注说:「古书多假象为像。人部曰:像者似也,似者像也,像从人象声。许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当作像形。全书凡言象某形者,其字皆当作像,而今本皆从省作象,则学者不能通矣。《周易。系辞》曰:象也者像也,此谓古《周易》象字卽像字之假借。《韩非》曰:人希见生象,而案其图以想其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以前,想像之义已起,故《周易》用象为想像之义,如用易为简易变易之义,皆于声得义,非于字形得义也。韩非说同俚语,而非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之恉。」依段注,象为像的假借,即想像、意想、相似的意思。
河上公注:道唯忽恍,无形之中,独为万物法像。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恍恍惚惚没有形体可得,但是当中又似乎有物可循。
河上公注:◎道唯恍忽,其中有一,经营主化,因气立质。
王弼注:以无形始物,不系成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也。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深远而玄妙,其中有精华。
窈兮冥兮:深远的样子。《说文》:「窈,深远也。」窈,音咬。深远也。
河上公注:道唯窈冥无形,其中有精实,神明相薄,阴阳交会也。
王弼注:窈、冥,深远之叹。深远不可得而见。然而万物由之,其可得见,以定其真。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
其精什真,其中有信。
它的精华非常的真实,其的内在有诚信。
精:原义为「简米」,就是经过挑选、精选过之后的米。即现今「精选米」的意思。后引伸为一切事物之精华。
河上公注:◎言存精气,其妙什真,非有饰也。◎道匿功藏名,其信在中也。
王弼注:信,信验也。物反窈冥,则真精之极得,万物之性定。故曰「其精什真,其中有信」也。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从今日到古代,它的名称从来就存在,好让人得以阅览万物的开始。
以阅众甫:「众甫」即「众父」,万物的开始、万物的父亲,即「道」。《说文》:「甫,男子美称也。从用、父,父亦声。」段注:「以男子始冠之偁,引伸为始也,又引伸为大也。」甫为对于男子之美称,例如孔子称尼甫,亦可通父,引伸为大、为始。河上公:「甫,始也。」王弼:「众甫,物之始也。」《尔雅》甫「大也」、「我也」,《说文》:「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帛本作「以顺众父」。
河上公注:◎自,从也。自古至今,道常在不去。◎阅,禀也。甫,始也。言道禀与万物始生,从道受气。
王弼注:◎至真之极,不可得名,无名则是其名也。自古及今,无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众甫,物之始也。以无名说万物始也。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我如何能够知道万物之始的形状呢?就是靠从今到古代都一直存在的「名」。
河上公注:◎我何以知从道受气。◎此,今也。以今万物皆得道精炁而生,动作起居,非道不然。
王弼注: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知万物之始于无哉,以此知之也。
曾国藩:你心中容纳的人越多,越能成就大事!
生活中的谦辞敬辞有哪些,历史新知我整理,欢迎阅读!
一、谦辞
蓬荜生辉:用以称谢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称谢别人题赠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蓬筚:即“蓬门荜户”的简称,用蓬草、荆竹作门的草屋比喻穷苦人家。
敝帚自珍:一个破扫把,自己也十分珍惜。比喻自己的东西再不好也值得珍惜。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
贻笑大方:贻,留给;大方,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学者或行家笑话。
无功受禄: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敬谢不敏:敬,恭敬;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指恭敬地表示没有能力或不能接受(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
忝列门墙:忝,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表示自己愧在师门。
信笔涂鸦:形容字写得很坏。
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才疏学浅:见识不广,学问不深。
德薄才疏:薄:浅;疏:空虚。品行和才能都很差。
德薄能鲜:德行浅薄,才能低下。
挂一漏万:挂,列举;漏,遗漏。提到一个,漏掉上万。形容列举到的很少,遗漏掉的很多,很不完备。
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姑妄言之: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
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
一枝之栖:只求得到一个藏身的地方,是自谦不存奢望的求职用语。
恭敬不如从命:与其态度谦逊有礼,不如遵从人家的意见。
望尘莫及:同对方相比,差之甚远。
一得之遇:一得,一点心得;愚,愚见,谦辞。谦称自己的一点愚昧的见识。
尸位素餐:尸位,空占职位不做事;素餐,白吃饭。谦称自己未尽职责。
不足挂齿:足,值得;挂齿,放在嘴上说。事情轻微,不值得一提。
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绠短汲深:绠,打水用的绳子;汲,从下往上打水。吊桶的绳子很短,却要从深井里打水。比喻能力微薄,任务重大。
东涂西抹:本指妇女涂脂抹粉。后常用作提笔作画、写字或作文的谦辞。
区区此心:区区,微小、微薄。形容微不足道的一点心意或想法。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愚笨的人多次思虑问题,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得到一定的收获。也作“愚者一得”。
管窥蠡测: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蠡,瓢。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大海。比喻眼光狭窄,见识浅陋。也作“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班门弄斧:班,指古代的巧匠鲁班。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聊表寸心:聊,略微;寸心,微薄的心意。略微表示一下心意。
避让贤路:交印辞职,给才德高的人让路。常作老年引退的自谦辞。
二、敬辞
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
不吝赐教:敬辞,用于自己向别人征求意见或请教问题。
鼎力相助:敬辞,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洗耳恭听:洗清耳朵,恭敬地听讲。形容恭敬而认真地听人讲话。(多用于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大材小用: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低下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率先垂范:带头给下级或晚辈作示范。
虚怀若谷:谦虚的胸怀像山谷一样空旷深广。形容非常谦虚。
虚左以待: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位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等待客人,表示尊敬。也泛指留出位置恭候他人。
道德经6章感悟心得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说的就是做人要有度量,心胸要宽广。
胸怀宽广大度之人,往往会成为大家交往的中心人物,并且非常值得信赖,这种人也一定会有一番作为。而那些心胸狭窄之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人,就完全不同了。
曾国藩总结过一套评判标准,即以度量的大小来区分君子与小人。他认为“ 所谓小人者,识见小耳,度量小耳。 ”
而君子则不是这样,君子“ 广其识,则天下之大,弃若敝履;尧舜之业,视若浮云。宏其度,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
所以,“ 盖君子之立身,在其所处。诚内度方寸,靡所于疚,则仰对昭昭,俯视伦物,心宽不怍 。”
也就是说,小人因为度量狭小,致使人与人之间滋生猜疑和嫌隙。而君子不同,他所讲求的立身之道,在于他所处的环境地位的和谐。确实能做到反省内心,毫无愧疚之处,那么仰望日月青天,俯视大地万物,就会心胸宽宏,无畏无惧,心存正气。
受得了多大的委屈,就做得了多大的事
曾国藩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性情暴躁,因曾国藩的书桌放在窗前,那人就说:
“我读书的光线都是从窗中射来的,不是让你遮着了吗?赶快挪开!”
曾国藩果然照他的话移开了。
曾国藩晚上掌灯用功读书,那人又说:“平常不念书,夜深还要聒噪人吗?”
曾国藩又只好低声默诵。
但不久曾国藩中了举人,传报到时,那人更大怒说:“这屋子的风水本来是我的,反叫你夺去了!”
在旁的同学听着不服气,就问他:“书案的位置,不是你叫人家安放的吗?怎么能怪曾某呢?”
那人说:“正因如此,才夺了我的风水。”
同学们都觉得那人无理取闹,替曾国藩抱不平,但曾国藩却和颜悦色,毫不在意,劝息同学,安慰同室,无事一般。
“先人后己谓之让”。人的气度涵养高低,往往不在于你身怀什么长处,而在于你是否容得下他人,并能冷静审视他人,又用胸怀包容他人。受得了多大的委屈,就做得了多大的事。
人的忍耐力和魄力,是不可小觑的; 能够承受苦难和委屈的人,必然拥有博大的胸怀。
曾国藩求才心切,因此也有被骗的时候。
有一个冒充校官的人,拜访曾国藩,高谈阔论,见这个人言词伶俐,心中好奇,中间论及用人须杜绝欺骗事,也说得头头是道。
曾国藩大喜,对他说:“你可到军营中,观我所用之人。”
第二天拜见营中文武各官后,煞行介事地对曾国藩说:“军中多豪杰俊雄之士,但我从中发现有两位君子式的人才。”
曾国藩急忙问是“何人”?
此人举涂宗瀛及郭远堂以对。曾国藩又人喜称善,待为上宾。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暂时让他督造船炮。
几天后,此人便携巨款逃之夭夭了。贪污公款案报到督署,属下建议立即通缉此犯,曾国藩默然良久,叹口气,摆摆手,说:算了,算了,由他去罢。
兵卒退下后,曾国藩说:“ 人不忍欺,人不忍欺 。”
过了几天,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发兵追捕。
曾国藩道:“此人不过是为了区区钱财,若是追捕得紧,必然逃到贼(太平军)军中,反为不美。这事就算了吧!”足见曾同藩的远见与胸襟。人若是襟怀太窄,容不得别人,做人的格局就嫌小了。格局太小,自然做不成大事。
清代钱大昕说过一句话:“诽谤自己而不真实的付之一笑,不用辩解。诽谤确有原因的,不靠自已的修养进步是不能制止的。”
器量阔宏,使我们能检点自己,大度本身就是一种魅力,一种人格的魅力,那不仅是对自己缺点的正视,而且也是对自身力量的自信。
做人和交友能够胸襟坦荡,虚怀若谷,方能使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互相信赖,博取人们对你的支持和真诚相助,事业就有成功的希望。
湖南新宁的刘长佑由于拔取贡生,入京参加朝考。当时的曾国藩身份已很显贵,有阅卷大臣的名望,索取刘的楷书,想事先看看他的字体,不料刘长佑竟然坚持不给。
刘长佑做了直隶总督后,当时捻军的势力正在兴旺,曾国藩负责分击,刘长佑负责合围,刘草写了文稿将要呈给曾国藩,有人担心地说:“如果曾公不满意我们怎么办?”
刘长佑说:“只要考虑事情该怎么办,他有什么可以值得怕的呢!”
曾国藩看到了这个文稿,觉得非常正确的,称赞了刘长佑。
刘长佑对幕客说:“涤翁(曾国藩)对于这个事能没有一点芥蒂,全是由于他有过圣贤的功夫才能达到的。”
曾国藩虚怀若谷,雅量大度,深深影响了他的同僚。
李鸿章就深受曾国藩的影响,为人处世处处大度为怀。当发现有人指出他犯有有关这方而的错误时,他便能立即改过不吝。
由于李鸿章身居重要位置很长吋间,他的僚属都仰其鼻息,而政务又劳累过度,自然不免产生傲慢无理的地方。然而有指出其过错者,也能够深深的白责。
一次某个下官进见他行半跪的礼节,李鸿章抬着头,眼睛向上拈着胡髭,像没看见一样。
等到进见的官员坐下,问有何事来见,回答说:“听说中堂政务繁忙,身体不适,特来看望您的病情。”
李鸿章说:“没有的亊,可能是外间的传闻吧。”
官员说道:“不,以卑职所看到的,中堂可能是得了眼睛的疾病。”
李笑道:“这就更荒谬了。”
官员说:“卑职刚才向中堂请安,中堂都没有看到,恐怕您的眼病已经很严重了,只是您反而没有觉察到吧。”
于是李鸿章向他举手谢过。
曾国藩主张做人和交友都尽可能敞开心胸,让他博得了众多的支持和鼎力协助,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墨子》云:“ 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 ”江河不嫌弃小溪的水来灌注,就能汇成巨流。被称为圣人的人,不推辞难事,不违背自然规律,所以能成为天下的大人物。成大事之人必须要有足够的胸怀,胸怀决定器量,境界决定高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虽然不容易做到,但是积小步可以致千里,不如从小小的容忍开始,你能容下的事有多少,供你驰骋的世界就有多大!
《道德经》第22章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随着经历的不同,而对某些事或人有不同的感悟,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写一篇感悟,把自己的感触都记录下来。为了帮助不会写感悟的同学,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道德经6章感悟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经6章感悟心得1“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6章感悟心得2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章历代的释意无数,而我以为皆难着边际,无以更深刻的对老子思想与道德经进行阐释。我从道家修身根本出发,得出新论如下:
此章重点为“致虚极,守静笃”,全文以此而展开,不理解“致虚极,守静笃”,后面的文字解释也只是牵强。老子是从道家修炼“返观内照”而得之境界来引申对世间常道的解释。首先“虚”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是一种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为空灵,体会为散发状;“静”为沉静,呈收敛状。“致”往之意,可从“虚其心”来体会,道家修习养身的过程,以虚其心开始,虚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灵,无时空地域限制,无往而不至,真空无象,能够满屋、满天地、满宇宙,而今日而远古。过程或潜移或发散,以至无我无身无世界。此“极”为无极,或为八极,或为宇宙洪荒。
而“静”的过程从守开始,“守”者,抱元守一,让思想沉静,从时空与外界空间收敛至自身至一点,而到达某种衡定、稳定、笃定的境界。此“笃”为笃定,为极细小,或如针尖,无缝隙如无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感慨。“复”与“归其根”才是此篇的点题。“虚”与“静”是道家修身中必习的两手,如“阴阳、有无”既对立又统一。虚至极为无,静到笃是有。虚为展开,至极为空灵为“作”;静是回归,回到此刻,是“复”,静到笃定属回归本原为“归根”。从养性功夫来说,“虚静”的过程如佛家心的起灭过程,虚为心起,静为心灭,有无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展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独推崇清之宋常星说:“造其极曰致,真空无象曰虚,虚而至虚曰极。”:“专一不二曰守,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但,所有释意皆不够细致,皆独不能从修身的体验与角度来理解与感悟,想老子思想无欲无求,其经意当从本原出发理解,而不就应根据时代思维做论证也。
道德经6章感悟心得3韩恒恒;在这微信、QQ连接你我的时代,每个人的朋友圈可能都会出现网名叫做“上善若水”的好友,亦或是个性签名写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的同事,这样的盛况足以说明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之大。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安民方针,时至今日,这些思想仍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核心点是利终生、福万民而又淡名利、轻权势。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违反规律,就是“无为”。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胆大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实事求是地寻求切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还强调,把握了规律则可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仅停留于空谈。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打开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举例来说,马钢通过不懈努力攻克了汽车板个性化需求多、汽车板更新周期短、汽车板表面要求极高,生产难度大、汽车生产的流水线自动化,对钢板质量稳定性要求极高、汽车生产流程长,技术难点多,读书笔记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难点,现作为国内主流汽车板供应商,已逐步打开市场,拥有更多的用户群,赢得更好的口碑。而在在公司产线、冷轧产品升级过程中,我们建立较为完备的设备体系,以推进设备精益管理为重点,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强化专业培训,实现设备由修向控、由修向管的转化,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精益运行,为硅钢、家电板、汽车外板等高端产品质量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昼无为、寝难寐!工作中如若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是空虚而痛苦的。我们遵循规律、实事求是、攻坚克难、创新创效。有职就有责,有责就要担当。“无为”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方法,“无不为”是鞭策我们努力实现目标。
道德经6章感悟心得4《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以他博大精深的见解,以他虚怀若谷的气魄,向世人阐述了怎样为人处事,怎样进行科学管理,怎样修养身心,怎样求知,怎样治国等等,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必须遵循大道(即事物的规律),不要有太多的欲望“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追求太多,渴望太多,就会被生活所累;如果沉静无为,包容一切,将会满足和快乐,否则就会招来祸患。
老子的《道德经》,以辨证的哲学方式提出了他对于治国与治人方面的主张。《道德经》的前半部主要论述了治国的方略,后半部主要论述了如何治人。
第一段“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恒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开篇,老子以具体而又抽象的“道”引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即写出了要认识玄妙的玄,最好便是做到“无欲”。这与他所主张的“清净无为”异曲同工。“无欲”也就是贯穿《道德经》的主要思想。
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则应当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由此,老子坚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的东西。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他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或知识困扰的烦恼。他是一个历史的循环论者。在他的眼里,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充满着危机、争斗、谋杀和阴谋的社会制度显然更符合于人类的本性。
他所强调的“无为”,即是顺应自然,其治理社会的效力,显然要比用法令、规章、制度、道德、知识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基础涵义。而老子的这种社会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论密切相关的。
出于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适应于“道”的运动,看作是人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以及道德准则都应该遵循的最高准则。具体体现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谓“无为之治”并不是无所为,而是强调人的社会行为要顺应自然,适用于“道”的运动。具体地讲,就是要求统治者给老百姓宽松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不强作干预,以顺应自然。老百姓在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环境里,无苛政之苦,无重税之忧,自然会感到这种政策的好处,从而达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治国如此,那么治人又该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刚。
老子《道德经》中所陈的治国与治人思想,其意义之深远,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今社会,生活、工作的脚步很快,压力又大,人们的脾气也随着变得焦躁与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静气。心静自然凉,生活、工作的情绪就会舒畅起来,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善与柔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变得融洽,心情也会阳光不少。
道德经6章感悟心得5最近,我一直在看春秋时期的伟人老子的著作《道德经》,由于此书博大精深,蕴含高深至理的学问,所以暂时无法完全参透,但我仍感到其奥妙,例如老子讲“道”、讲“德”,以及“上善若水”的道理和水的性格、“有”、“无”之间的关联……老子将神秘的“道”讲述给后人,犹如仙人指路,令人心驰神往。
我十分喜欢这本书,喜欢书中的道理。比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如果“道”可以用语言表达,那它就不是真正的“道”了;“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必须心神领会,因为它不是常“道”。《道德经》这部书讲了“道”,还讲了“德”。“道生之,德畜之”,老子认为,具有上乘品德的人,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德”;而下乘品德的人,从来不放弃追求形式上的“德”,这才是真正没有具备“德”。
接下来,老子还讲了“无为”。什么是无为?老子强调,“无为而非不为”,无为反而是大作为。怎么理解?“无为”是指某个方面的“无为”,再空出这个空间做其他更有用的事情,这就是“有为”,而且还是“大作为”。说白了,“无为”就是避开冲突,为自己的自在而做喜欢做的事。
“上善若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子爱水,孔圣人亦爱水。“上善若水”是指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就好似水一样。“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第八章,此章里还有一句:夫唯不争,故无尤。正是由于不与人争,所以没有什么过失。另外,道德经里的第七十八章也是讲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克强者莫之能胜。”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这一方面没有谁胜过他。有一个成语叫“无孔不入”,更是体现了水的威力。水往低处流,正是因为往低处流,所以威力十足,一有缝隙,便乘虚而入。
老子另外爱提“有”和“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是人可以用肉眼看得见的,可以对人们有利,“无”也可以被人们利用。这怎么说?举个例子,古时车子的轮子,是三十根辐条撑起一个空壳,空壳即是“无”,但若是“有”,不是“无”,那它就失去了车的用途,不再是车。再举个例,碗的中间是空的,即为“无”,倘若是“有”,是实心的,那便失去了碗的用途,变成一个废物。有如,房屋是空心的,即为“无”,倘若是实心的,那便失去了房屋的用途。总之,“有”可以对人们有利,“无”也可以为人所用。另外,国画中如果说落过笔的地方为“有”,没有落过笔的地方为“无”,那么,便是“无”衬托着“有”,“有”衬托着“无”。“无”离不开“有”,“有”离不开“无”。总不可能一幅画里全部涂黑或全部空白吧?并且,美学观念上,画中的“无”是有用的,给人空灵的感觉,好似一篇文章中的“……”,有留白,留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这也是“无”。另外,“有”、“无”还有另一种含义:“有”代表着生,“无”代表着。有无互相衬托,生互相伴随。有生即有,有即有生。无生则无,无何来生?一旦“生”,便代表着将来会“”;而“”便代表着将“生”。如此看来,“有”和“无”之间,是大有学问的。
《道德经》是一部伟大巨著,以一部空前绝后的经典,它是自我阅读《弟子规》以来的第二部经典,给生命以启发。书中的道理,我感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理解的更深。
人生时间有限,我们应抓紧时间多阅读这种经典书籍,《道德经》就是这样的一部经典,仔细咀嚼品味,是不无裨益的。
胸藏文墨怀若谷 腹有诗书气自华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②,故有功;不自矜(jīn)⑨,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④。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释
①式:这里可以理解为法则。
②伐:夸耀。
③矜(jīn):自高自大的意思。
④莫:没有谁。
译文
委曲反而能得到保全,屈就反而能得到伸展,低洼反而能得到充盈,破旧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产生迷惑。因此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治理天下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吹自擂,反而能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长久。正因为善于谦让不与世人相争,所以天下反而没有谁能与之争高低。古人所说的“曲则全”等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是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
导读
老子用连续的六句话“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来表达了以退为进、不争而争的处世方式。一味求强、求盈,只会导致失败。
解析
在本章中,老子论述的重点在于“不争”。在老子看来,不争符合“道”的本质,炫耀、贪婪、争强好胜之人违反了道,所以注定会落得不幸的下场。
老子在开篇说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尽管这六个短语分别指代六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但它们反映了一个共同道理,那就是“委曲求全”。这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谦逊的生活态度。对于除人以外的诸多生物而言,委曲求全实能保全性命,以免受外来的伤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其界定为一种寻求自保的大智慧。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反映了任何事物都存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本章则再次反映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用“曲与全,枉与直,洼与盈,敝与新,少与得,多与惑”来阐述道顺其自然的理论。如“洼与盈”,“洼”就如同一只空杯,“盈”就如盛满水的杯子,也只有空杯子才能容纳更多的水。可普通人看问题却很片面,要么看不到深层内容,要么看不到相反的一面。可是圣人却能遵循和运用道,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即便是在人类之外的生物圈中,仍存在着环环相扣的食物链,各种生物为了生存,不得不施展自己的生存技巧。比如变色龙,它是一种“善变”的树栖爬行类动物,它的皮肤会随着背景、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这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袭击,使自己生存下来。为了逃避天敌的侵犯和接近自己的猎物,有些爬行动物常在人们不经意间改变身体颜色,然后使自己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种生理变化,既有利于隐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猎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其是当之无愧的“伪装高手”。又如蛇,蛇是一种最柔软的动物,正因为它柔软,所以它才可以任意改变自己的形状,可以躲避敌人的进攻,并自由前行而不受外界环境的阻挠。假如蛇像木棒一样坚硬,它还能自由前行吗?这听起来觉得可笑,但问题的根源在于它违背常理,即我们所说的“大道”。大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能为人类所感知,“德”是“道”的体现,它体现了道的无行无为。
我们经常用腊梅的孤傲和柳树的温顺来形容完全不同的处世风格,腊梅不畏惧严寒,傲然挺立,任凭外界冰霜的狂虐而悄然争艳。而柳树不同,它随风舞动,姿态妩媚。迥异的“个性”就必然造就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正因为腊梅坚挺,所以稍微碰到它,它的花瓣就会脱落;而柳树左右摇摆,即使碰到它,也不会受损,反而得到了“杨柳依依”的美名。
老子的委曲求全之道,在为人处世上能释放出巨大能量。他告诉我们:做人过于清高,必然招人嫉妒打击;为人过于强势霸道,必然树敌过多而不能长久;待人过于严苛必然被人孤立。而保持低调,委曲求全,不但能够避害,还能趋利。这才是高明者的选择。而得道之人最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永远都会处在曲和枉的境界里。没有了概念和分别,也就没有了矛盾,没有了矛盾也就没有了痛苦,没有了痛苦也就自在无为,和大道同步了。得道之人的眼里没有自己,自然也就没有别人或他物,所以没有任何东西遮蔽,自然会清澈明亮,也就什么都能看得见了;圣人没有等级观念,自然也没有善恶是非的标准,自己没有对错,别人也无所谓善恶了,他们不自夸,也不损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赞扬、拥护和爱戴。他们对于自己的成绩从不夸耀,心中没有功过的概念,自然也就不会骄傲。可是常人则不同,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恨不得让天下人都知道;也许刚开始别人还能容忍,可是炫耀的次数多了,就会导致别人的厌倦,不但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和称赞,反而会招来讽刺和挖苦,这就得不偿失了。
圣人没有分别心,对待所有的事物都持一样的态度,不会另眼相看,也无所谓名利,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淡然而宁静。他们不会与人争夺,而是始终和大道一体、万物皆源于大道,和大道同体的人岂不是拥有了宇宙万物,还有什么可争夺呢?得道之人不与人争,也就没有得;没有得,也就没有失。没有得失也就无所谓患得患失,没有患得患失也就没有痛苦的折磨。没有痛苦是美好的人生境界,这是不与人争的美好体验。因此,委曲求全是聪明的处事方略,这是解悟大道之人的不俗行为,也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德”,也只有这样的人,心境不但平静,而且人生还会释放出更大的光华,因为他把所有的付出都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因而不会有“亏”的概念,一旦达到这样的境界,就真的是和大道融为了一体。
王弼《道德经注》
自然之道,亦犹树也。转多转远其根,转少转得其本。多则远其真,故曰“惑”也。少则得其本,故曰“得”也。一,少之极也。式,犹则之也。
自然的规律,也像树一样。枝杈越多越远离它的根,枝杈越少树干越粗壮。做的越多、求的越多,就像树的枝杈越多,就越远离真正的根本,所以称为迷惑。少欲、少作为则能求得根本,所以能有收获。一,是少得不能再少了。式,是用来遵行的规则。
苏辙《老子解》
圣人动必循理,理之所在,或直或曲,要于通而已。通故与物不迕,不迕故全也。直而非理则非直也,循理虽枉,而天下之至直也。众之所归者下也,虽欲不盈,不可得矣。昭昭、察察,非道也;闷闷若将敝矣,而日新之所自出也。道一而已,得一则无不得矣。多学而无以一之,则惑矣。
圣人行动必然遵循道的规律,合理的可能是直的,可能是弯的,只要能够合理地达到目的即可。合理地达到目的是与事物不存在矛盾的,所以能保全事物。直而不合道理就不是真正的直,按原理行事虽然有时候看起来麻烦、绕路,其实却是天底下最直接、最有效率的途径。众物都循重力向低处移动,低洼的地方想不满都不行。昭昭、察察的样子是不合道的;闷闷的状态就像是陈旧的事物,新的事物即将从此诞生。道是高度概括的,得到了道,别的事物没有弄不懂、得不到的。学得多而无法将其统一起来,就会困惑。
抱一者,复性者也。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皆抱一之余也,故以抱一终之。目不自见故能见物,镜不自照故能照物。如使自见自照,则自为之不暇,而何暇及物哉!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皆不争之余也,故以不争终之。
守道的人,是恢复本性的人。委曲反能保全,弯转反能直接到达,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而才有生新的空间,少取反能多得,拥有的多了反而迷惑,都是道的具体表现,所以以抱一作结束。眼睛看不到自己,所以能看见东西;镜子照不见自己,所以能映照物象。如果让眼睛看见自己、镜子照见自己,则它们忙着为自己服务,哪里顾得上别的东西呢?不自我表现、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不自我过分看重自己,都是不争的具体表现,所以以不争做结束。
世以直为是,以曲为非,将循理而行于世,则有不免于曲者矣。故终篇复言之,曰此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夫所谓全者,非独全身也,内以全身,外以全物,物我兼全,而复于性,则其为直也大矣。
世人觉得实事求是是对的,委曲求全是错的,而依循自然规律在世上做事,难免委曲求全的时候。所以最后老子又讲了一次,古人所说委曲可以保全的道理,怎么会是空话呢?实在是完全真实的。这里所说的“全”,并不只指保全自身,内保全自己,外保全万物,物我都得到保全而得以恢复本性,这是一种伟大的“直”。
经典解析
普通人过于关注事物的表象,反而忽略了实质。他们追逐富贵,却往往得来祸患;想长期保持高官重权,却常常身家破;想让自己流芳百世,到头来却是遗臭万.....老子认为,多求多欲只能适得其反,只有不争,“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才能最终显明、彰明、有功、长久。
老子要求人们在处事时不能急于求成,不可“妄为”,要静待时机以观其变,然后采取行动。事物都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的不同方面,人们对事物的正反两面都应该认识清楚,居安则思危,求福则防患。要具有开阔的视野,虚怀若谷,全面考虑事物。要清晰地认识到那些安乐、美好、高贵中暗藏的种种危机。
同样,从另一个方面考虑。人处于危难之中时也不能自暴自弃,应该记着“有无相生,祸福相依”的道理。静下心来,寻找时机来摆脱困境。要善于在“由”中发现“直”,在“洼”中发现“盈”,在“少”中寻找“多”。
需要注意的是“不争”并非是毫无作为,不是什么也不做干等着。老子所谓的“不争”是不急于求成,不安为。有些事不争也可以取得成功,但有些事的成功是需要积极地努力来实现的。
“曲则全,枉则直,注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安身处世的态度。
曲则全:伐木取材软伐的往往是那些高大笔直的,而那些弯卷蜷曲的却能保存下来。对丁树木来说,过直就会遭到砍伐;对丁人来说过直就会遭受打击。古人云:“晓晓者易缺,缴缴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杆则直:能承受一定的委居,最后才能得到申张。如果凡事都较真、不留余地,最终一定会陷入僵潜。古人说:“凡事都不能做尽。”也是这个道理。
洼则盈:人应谦虚、虚心。大海居下故能囊括礼河。
敝则新:不要忘记旧的,才能不断更新,“学而时习之”是也。
少则得,多则惑:少取的才会有收获,贪多只会导致惑乱。对于事物,有节制地索取才能细水长流。
可见老子之“道”,囊括万象,个者见仁,智者见智。时刻保持一颗空虚的心,对它慢慢理解,才能在智慧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哲理引申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称霸长达白余年,在外面它同秦、齐、楚、吴等争夺霸权,在国内执政的各个世卿大族也相互倾轧,其激烈程度一点也不比国与国之间差,可以说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的家族哀亡史。在晋文公归国建立六卿制度,分封功臣以后,先后有十几个大家族登上晋国政治的舞台,他们无不煊赫一时,如栾氏、郤氏、赵氏、中行氏、范氏等,但最终只有赵、魏、韩三家坚持到了最后,最终他们瓜分晋国立足于战国七雄中。其中赵氏的历史最为精彩,它起起落落,屡次遭遇灭亡的危险,但都挺了过去,这个家族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崛起,在失败中复兴的关键就是其奠基人一赵衰的谦让之德。
赵衰早年即有贤士的名声,与少年时期的晋文公重耳相友善。重耳因骊姬之乱出奔,流亡在外十九年,赵衰一直相随。流亡期间,赵衰在牛活上照顾车耳,路上携带饭食,走散了都宁肯饿着也不吃,留着给重耳。在少3国谋位的大业上,更是费尽心机,帮重耳出谋划策,甚至于胁迫重耳成就大事。重耳流亡到齐国,在舒适安逸的生活中沉迷,一住五年,不愿离去。赵衰与其他追随者们人密谋,把重耳灌醉,抬上马车,又开始周游列国,寻求帮助,终于使他成为晋国国君。晋文公归|国以后,开始大封功臣,很多功臣争着表现自己的忠心和功劳,以求能获得更重要的职位,而建立赫赫功勋的赵衰却一直以谦让为原则。
晋文公问赵良谁可担任元帅,赵衰回答说:“却彀可以。他已经五十岁了,还坚持学习。先王制定的法规典籍,是道德信义的宝库。道德和信义.是人民的根本。能够重视的人,是不会忘记百姓的。请郤毂担任此项职务。”文公采纳了赵衰的建议。文公又任命赵衰为卿,赵衰推辞说:“栾枝这个人忠贞谨慎,先轸足智多谋,胥臣见闻很广,都可以担任辅佐,臣不如他们。”于是文公任命栾枝统帅下军,由先轸为副将辅助他。邵毅后,先轸接替他任中军统帅,背臣担任下军副将。文公又让赵哀任下卿,赵衰推辞说:“三桩有功德的事情,都是狐偃出的计谋。用德行来治理人民,成效十分显著,不可不任用他。”文公便任命狐偃为下卿,狐偃推辞说:“狐毛的智慧超过小臣,他的年龄又比我大。狐毛如果不在其位,小臣不敢接受此项任命。”文公于是派狐毛统帅上军,由狐偃为副将辅助他。狐毛后,文公派赵衰代替他任上军统帅,.赵衰又推辞说:“在城濮之战中,先且居辅佐治军干得很好,有军功的应当得到奖赏,以正道帮助君王的应当得到奖赏,能完成自己职责的应当得到奖赏。先且居有这样三种应当得到的奖赏,不可不加重用。而且像我这样的人,箕郑、胥婴、先都等都还在。”文公于是派先且居统帅上军。
晋文公说:“赵衰三次辞让,他所推让的,都是些国家得力的捍卫者。废除辞让,便是废除德行。”因为赵衰的缘故,文公在清原地方举行阅兵,把原来的军扩充为五军。任命赵衰担任新上军的统帅。狐偃后,先且居请求委派副将,文公说:“赵衰三次推让,都不失礼义。谦让是为了推荐贤人,礼义是为了推广道德。推广道德,贤才就来了,那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请让赵衰随从你做副将。”于是,晋文公便派赵衰担任上军的副将。
因为他的让,在赵衰生时其家族几乎和其他大家族关系都很好,甚至对很多家族可以称得上是有恩,为其家族和他的儿子铺设了一条很好的道路。所以在他后,赵盾很快就做了晋国的执政,其家族也成为了晋国最显赫的家族。很多家族的崛起都是靠着流血斗争争出来的,斗争失败后身家亡的不在少数,而赵衰却独能以让成就自己家族的辉煌,可谓以曲求成,不争而争的典范,正合了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高考谦敬词有哪些
额·······说明一下,这两句并非一体,可能是前人所创,而后人移花接木合成。但是也很不错的,结构对仗,思路清晰,合乎逻辑。无论怎样,这两句话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意义。对人的三观有所品鉴和提示作用。
首先解释一下,第一句说是胸中藏有文墨,人的胸怀自然高雅悠然,虚怀若谷,谦虚谨慎;次句说腹内有诗书,人的气质自然翩翩,恬淡,不与世俗之人同。
有人说,读书没用,“百无一用是书生”,也有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倒认为书不能帮你解决问题,但能帮你站在一个高角度看问题,这就是读书的好处。
曾经听说过一句话,叫做”当你的才华不足以支撑起你的野心时,请坐下来静静地读书“我很喜欢这句话,”野心“是指你的”远大志向“或者是说你的“理想、梦想”。不错,当你有什么想法或者创意,而你的水平有限时,你就该反省自己了,为什么达不到或者干不成呢,不要抱怨其他客观因素。要从自己身上找毛病,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知识积累不够,眼界不够宽广,认识问题和世界不够全面、客观!有很多成功典型范例,他们可能是底层人物,但并不代表他们知识、或者认识少,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并敢于实践和尝试,这样才能成功!
当你的知识达到一定程度,你会慢慢学会沉默,你会不被外界的灯红酒绿所干扰,这就是所谓“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也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也是陶渊明的三花两酒弄闲云、李太白的豪放之态······
我们现在书读的越来越少了,快餐文化越来越多了,有人抱怨说”没好书“了,是没好书么?不,而是你缺少发现的眼睛······每一个事物存在即有合理性,快餐文化也并非都是垃圾,也有”文化“含义在内。是一种创新和接受!
培根曾说:”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知识意味着才干。懂得事务因果的人是幸运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学识方能办到。
读书太慢的人驰惰,为装潢而读书是欺人,完全按照书本做事就是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而经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但也不可过于迷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应当通读,细读,反复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应限于不太重要的议论和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
因此,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须很狡黠,才能掩人耳目。如果一个懒于动笔,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要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能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道理,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的人,他可以研习而上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细琐的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这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改善。“
这是从各方面来说读书的作用和好处。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
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
读书的好处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读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于是,便像李白在诗中所写到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便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读罗曼?罗兰创作、傅雷先生翻译的《名人传》,让我们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更让我们明白: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谛克式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当起命运的磨难。读海伦?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
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这些都是先贤这人所说,都有一定的道理,类似之话还有很多,实是不胜枚举!
总而言之,开卷有益,请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方为大好!
下面是以前的两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也发来让您借鉴一下,以供参考之用······
2.来篇《老子》
高考谦敬词
===========================
初次见面说“久仰” 好久不见说“久违”
请人批评说“指教” 求人原谅说“包涵”
求人帮忙说“劳驾” 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 托人办事说“拜托”
看望别人说“拜访” 请人勿送说“留步”
未及远迎说“失迎” 等候客人说“恭候”
无暇陪客说“失陪” 陪伴朋友说“奉陪”
问人干吗说“贵干” 问人姓氏说“贵姓”
欢迎购买说“惠顾” 贵宾来到说“莅临”
请人告诉说“见告” 欢迎询问说“垂询”
谢人爱护说“错爱” 称人爱护说“垂爱 ”
称人赠予说“惠赠” 请人保存题“惠存”
请人收礼说“笑纳” 归还原物说“璧还”
称人之家说“贵府” 称己之家说“寒舍”
赞人见解说“高见” 称已见解说“拙见”
称人父亲说“令尊” 称己父亲说“家父”
称人母亲说“令堂” 称己母亲说“家母”
称人儿子说“令郎” 称己儿子说“犬子”
称人女儿说“令爱” 称己女儿说“小女”
向人祝贺说“恭喜” 求人看稿说“斧正”
求人解答用“请问” 请人指点用“赐教”
看望别人用“拜访” 宾客来到用“光临”
请人勿送用“留步” 归还原物叫“奉还”
对方来信叫“惠书” 老人年龄叫“高寿”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
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晋见:即进见。
觐见:(书)朝见(君主)。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
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
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
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内眷:指女眷。
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舍亲:自己的亲戚。
台端: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
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台驾:敬辞,旧称对方。
台鉴:旧时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外舅:(书)岳父。
代字:女子尚示定亲,如“代字闺中”。
当轴:旧时指政府领导者。
挡驾:婉辞,谢绝来客访问。
丁忧:遭到父母的丧事。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
独夫:残暴无道为人民所憎恨的统治者。
方家:“大方之家”的简称,多指精通某种学问、艺术的人。
父执:父亲的朋友。
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
高堂:(书)指父母。
割爱:放弃心爱的东西(婉辞)。
割席:指与朋友绝交(典出管宁、华歆)。
阁下:敬辞,称对方,多用于外交场合。
更衣:婉辞,上厕所。
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书)。
光顾:敬辞,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归天、归西:婉辞,人之称。
归省:(书)回家省亲。
桂冠:光荣的称号。
贵庚:敬辞,问人年龄。
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
过誉:谦辞,过分称赞。
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合卺(jǐn):成婚。
红案:厨工的分工上指做菜的工作。
白案:厨工的分工上指蒸饭之类的工作。
候光:敬辞,等候光临。
候教:敬辞,等候指教。
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
后裔:已经去的人的子孙。
麾下:将帅的部下,也作敬辞,称将帅。
惠临: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钧谕——书信中称尊长所说的话。还有钧裁、钧安等。
斧正——请人修改诗文。
玉成——成全。例:深望玉成此事。
玉体、玉音——指对方身体或言行。
违教——指离开某人后未见面(多用于书信)。
雅教——称对方对自己的指教。
拜教——恭敬地接受教诲。
昆玉——对别人弟兄的敬称。
潭府——尊称他人的宅第。如潭第多福。
惠鉴、钧鉴、雅鉴、台鉴、台览——请您审阅、审查、指教。
谨悉——恭敬地知道。
谨启——恭敬地陈述。
兹有——现在有。
顷按、顷奉——刚刚接到。
奉箴——接到来信。
鉴于——考虑到。
本拟——本来打算。
业示——已经在。
迳与——直接地同。
赓即——接着立即。
不日——不久,不多天。
不时——随时。
歉难——因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而表示歉意。
鼎力——大力。
孔殷——十分急切。
售罄——卖完。
鉴宥——请原谅。
不克——不能。
瑕疵——微小的弱点。
迭函——屡次发信。
为荷、是荷——接受你的恩惠(如复函为荷)。
稽迟——拖延、不及时。
惠纳、笑纳——接受。
卓夺——高明的决断。
时祉、近祉——现在幸福、近来蛮不错。
台安、台祺、台馁——您安好、吉祥、平安。
商安、教祺——经商、教书安好。
敝人:对人谦称自己。
卑职:1、旧制州县以下的官对上司的自称。2、低微的职位 谦称。
寡人:1、寡德之人 2、古代王侯自称的谦称。 3、古代王侯夫人的自称。
老朽:为老年人谦称自己。
陛下:对国王或皇帝的敬称令尊:称对方父亲的敬词。
足下: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意为“您”。一、敬辞
“令”字一族。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兄:尊称对方的兄长;
令弟:尊称对方的弟弟;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指告辞对方;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识:指结识对方;
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奉达(多用于书信):告诉,表达;奉复(多用于书信):回复;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
送;逢迎:迎接;奉托:拜托。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
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
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赠:指对方赠誉(财物)。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敬地祝贺;恭候:恭敬地等候;恭请:恭敬
地邀请;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贺对方的喜事。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念:
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姓:问人姓;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贵国:称对方国家;贵校:
趁对方学校。
“高”字一族。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高明的见解;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
职位;高龄:称老人(多指六十岁以上)的年龄;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龄;高足:称呼
别人的学生;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大” 字一族。尊称对方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称年长的男人;大哥:可尊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大姐:可尊称女性朋友或熟人;大妈、大娘:尊称年长的妇女;大爷:尊称年长的男子;大人(多用于书信):称长辈;大驾:称对方;大师傅:尊称和尚;大名:称对方的名字;大庆:称老年人的寿辰;大作:称对方的著作;
大札:称对方的书信。
“敬”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如敬告:告诉;敬贺:祝贺;敬候:等候;敬礼(用于书信结尾):表示恭敬;敬请:请;敬佩:敬重佩服;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
“请”字一族。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如请问:用于请求对方回答问题;请坐:请求对方坐下;
请进:请对方进来。
“屈”字一族。如屈驾(多用于邀请人):委屈大驾;屈就(多用于请人担任职务):委屈就
任;屈居:委屈地处于(较低的地位);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光”字一族。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如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称客人来到;
光临:称宾客到来。
“俯”字一族。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俯察: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理解;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俯念:称对方或上级体念;俯允: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华”字一族。称对方的有关事物。如华诞:称对方生日;华堂:称对方的房屋;
华翰:称对方的书信;华宗:称人同姓。
“老”字一族。用来尊称别人,有时特指老年人或。如老伯、老大爷、老太爷:可尊称老年男子;老前辈:尊称同行里年纪较大、资格较老、经验较丰富的人;老兄:尊称男性朋友;老总:尊称中国的某些高级***(多和姓连用)。
“叨”字一族。如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领教
叨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打扰。
“雅”字一族。用于趁对方的情意或举动。如雅教:称对方的指教;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
意见;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指正批评。
“玉”字一族。用于对方身体或行动。如玉体:称对方身体;玉音(多用于书信):尊称对方
的书信、言辞;玉照:称对方的照片;玉成:成全。
“芳”字一族。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芳邻:称对方的邻居;芳龄(多用于年轻女
子):称对方的年龄;芳名(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名字。
“贤”字一族。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称自己的弟弟或比自己年龄小的男性;贤侄:称侄子。
“赐”字一族。如:赐教:指别人指教自己。赐膳:指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候”字一族。如候光:等候光临。 候教:等候指教。
“明”字一族。如明教:高明的指教(多用于书信)。“先生乃学界泰斗,学生敬聆明教。”
明鉴:明察,旧时常用来称颂人见识高明。“老师明鉴,我才选择了这样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
“仁”字一族。如仁兄:对朋友的敬称(多用于书信)。例如:仁兄别来无恙,小弟十分想念。仁弟:对比自己年轻的朋友的敬称,老师对学生也用。例如:仁弟近来有什么新作,可否让我先睹为快。
“台”字一族。台端: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
台甫:用于问人的表字。台驾:称对方。
台鉴: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仰慕已久。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借问:用于向人打听事情。
璧还: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购赠品。例如:这是我们单位唯一的一套典籍,希望您不日璧还。
鼎力: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使用)。例如:多蒙经理鼎力协助,我无任感激。
海量:宽宏的度量。例如:对不住的地方,望您海量包涵。
海涵:大度包容(用于请人原谅时)。例如:由于条件简陋,招待不周,还望海涵。
斧正:用于请人改文章,也做斧政。例如:您是大作家,希望您帮助把这篇文章斧正一下。
阁下:称对方,从前书函中常用,今多用于外交场合中。例如:大使阁下对近来中东局势有何看法。
墨宝:可用来尊称别人写的字或画。
例如:先生乃书画界泰斗,请赐墨宝,让我们日后学习。
府上:称对方的家或老家。例如:改日我一定到府上请教。
芳邻:称别人的邻居。例如:芳邻的千金考取了博士,你们应该庆贺一下吧!
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
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
不吝赐教:用于自己向别人征求意见或请教问题。
鼎力相助: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洗耳恭听:洗清耳朵,恭敬地听讲。形容恭敬而认真地听人讲话。(多用于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大材小用: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低下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率先垂范:带头给下级或晚辈作示范。
虚怀若谷:谦虚的胸怀像山谷一样空旷深广。形容非常谦虚。例如:他对群众诚恳热情,虚怀若谷,使每个见过他的人都深受感动。
虚左以待: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位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等待客人,表示尊敬。也泛指留出位置恭候他人。
二、谦辞
“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
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
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小”字一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生(多见于早期白话):青年读书人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谦称自己;小店:谦称自己
的商店。
“老”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朽:老
年人谦称自己;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
“敢”字一族。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
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愚”字一族。用于自称的谦称。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拙”字一族。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
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
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鄙”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
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寒舍(寒门):谦称自己的家; 犬子:称自己的儿子; 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 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
成熟的意见,等等。
过奖:谦辞,过份的表扬或夸奖。 后进: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奴家:青年女子的谦称。妾:女子谦称自己。
小人:地位低的人的谦称。仆人:男子的谦称。
不才、鄙人、在下、卑下、窃:“我”的谦称。
贱内:谦称自己的妻子。愚见:谦辞,说自己的见解。
敢问(请、烦):冒昧地请求别人。过奖:指对方的表扬或夸奖。
见笑:指自己言行的拙劣被人笑话。托福:指对方福气使自己幸运。
高攀:指与地位高的人交朋友或结亲戚。恕:请对方宽恕原谅自己。
蓬筚生辉:用以称谢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称谢别人题赠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蓬筚:即“蓬门筚户”的简称,用蓬草、荆竹作门的草屋比喻穷苦人家。
敝帚自珍:一个破扫把,自己也十分珍惜。比喻自己的东西再不好也值得珍惜。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
贻笑大方:贻,留给;大方,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学者或行家笑话。
无功受禄: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敬谢不敏:敬,恭敬;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指恭敬地表示没有能力或不能接受(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
忝列门墙:忝,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表示自己愧在师门。
信笔涂鸦:形容字写得很坏。 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才疏学浅:见识不广,学问不深。德薄才疏:薄:浅;疏:空虚。品行和才能都很差。
德薄能鲜:德行浅薄,才能低下。
挂一漏万:挂,列举;漏,遗漏。提到一个,漏掉上万。形容列举到的很少,遗漏掉的很多,很不完备。
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姑妄言之: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
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
一枝之栖:只求得到一个藏身的地方,是自谦不存奢望的求职用语。
恭敬不如从命:与其态度谦逊有礼,不如遵从人家的意见。
望尘莫及:同对方相比,差之甚远。
一得之遇:一得,一点心得;愚,愚见。谦称自己的一点愚昧的见识。
尸位素餐:尸位,空占职位不做事;素餐,白吃饭。谦称自己未尽职责。
不足挂齿:足,值得;挂齿,放在嘴上说。事情轻微,不值得一提。
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绠短汲深:绠,打水用的绳子;汲,从下往上打水。吊桶的绳子很短,却要从深井里打水。比喻能力微薄,任务重大。
东涂西抹:本指妇女涂脂抹粉。后常用作提笔作画、写字或作文的谦辞。
区区此心:区区,微小、微薄。形容微不足道的一点心意或想法。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愚笨的人多次思虑问题,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得到一定的收获。也作“愚者一得”。管窥蠡测: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蠡,瓢。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大海。比喻眼光狭窄,见识浅陋。也作“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班门弄斧:班,指古代的巧匠鲁班。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聊表寸心:聊,略微;寸心,微薄的心意。略微表示一下心意。
避让贤路:交印辞职,给才德高的人让路。常作老年引退的自谦辞。
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亦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直译
“道”是可以说明(道)的,但不是寻常的道,而有特殊的意义。“名”是可以指明(命名)的,但不是寻常(一般)的名字,而有其特殊的意义。
“无名”可能指:在天地开始的时候,星球未凝成以前,混混沌沌漆黑一团,看不出什么现象,分不出什么物质,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可能指:自从有了自然现象(物质)以后,万物就滋生(母)起来了。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物质是万物生出的母体)在“无”(无名)的常态中,我们可以借以(欲)窥探(观)天地间奥妙的蕴藏。在“有”(有名)的常态中,我们可以观察它的变化和发展。这两个(“有”和“无”)是一同存在的,分开来就叫做不同的名字,而“玄”是他们的共称。这“玄”有深远、幼小的意思,“玄之又玄”意为“小之又小”。这可能指“玄”(物质)的再度分析,掌握了这个物质分析的方法,就可以认识万物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注:本章在说明宇宙的起源和物质的存在。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倾,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直译天下都知道美是美的,而不知道有丑这就坏了。都知道好是好的,而不知道有恶这就不对了。所以,有无互相生化,难易互相成全,长短互相形成,高低互相影响,音声互相和谐,前后互相照应。因此,“圣人”作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法,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必由自己去开始。(不是采取自主的、主动的措施)生成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当时的统治者以天下为己有)帮助万物的发展而不自持有功,成功了自己不居功,由于不居功,所以其功不可殆。注:一、“有无相生”是在说明自然现象的从无到有。二、“不言”是针对“多言”而言。见第五章“多言致穷,不如守中。”三、这里的“圣人”是指行“道”之人,而非指圣贤之人或统治者。
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可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直译不夸耀个人贤能,使人民不邀誉争功。不稀罕难得的东西,使人民不偷不抢。不看见可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使人民不去胡思乱想。所以,圣人之治是:要使人民没有思想,但求吃饱;要使人民没有志向,仅从事体力劳动;使人民经常过着最低限度的生活,而没有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要求。即使其中有个别的聪明人,也不敢有所作为,实行“无为”,就没有什么治不了的事。注:这是在讲政策,是的,是《老子》中的糟粕。
第四章原文道冲,而用之域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直译“道”是空虚无形(冲)的,但应用的范围(域)是无限(不盈)的。深远的好像客观存在着,万物好象是都离不开它。我们不知道“道”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好像是在“天”(帝)之先。
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致穷,不如守中。
直译天地不仁,在天灾地震的时候,万物都受其害。“圣人”(统治者)不仁,以百姓为牺牲品。(刍狗)天地之间好像一个的风箱,(橐龠)当中是空的,但抽动起来可以发出无穷无尽的风力。为政不在言多,多言反而会遭到失败,不如保持箴默。
第六章原文谷神不,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直译生机(谷神)不灭,(不)这是物源。(玄牝)万物是通过物源而产生的,所以说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冥冥(绵绵)之中它好象是客观存在的,这物源是永不枯竭(勤)的。
第七章原文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直译天地是永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永久存在,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的。所以圣人应该先为百姓打算,而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由于他能大公无私,所以大众得到了好处,他自己也会同样地得到好处。
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直译最好是像水那样,水有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处在低下(众人所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了“道”。(水性向下是自然法则)有道的人甘居下游,心平气和,与人为善,出言必信,政治有条理,做事能尽力,行动合时宜。由于不争,所以就没有过错。
第九章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直译把东西装得更满些,不如适可而止。把东西弄得更尖些,就不能保持长久。财物太多了,就难守得住。有钱有势就骄傲起来,就会种下恶果。成了功就得住手,这才合乎自然之道。注:这些话不是对老百姓说的,而是针对当时统治者贪得无厌而发。
第十章原文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搏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此乎?爱民之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直译为人君的保身与行道,能不脱节吗?平心静气能像婴儿那样柔和吗?排除杂念能做到没有纰漏吗?爱民治国能做到“无为”吗?心身的运用能以阴性(柔弱)自居吗?对四方内外的事物能做到“无知”吗?为人君的作育万民、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施于人民而不持有恩,***民而不自做主,这就是“玄德”。(高深的修养)注:这些是对当时的统治者而言,他们自以为至高无上,以天下为己有。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器,无之以为用。
直译
用三十根辐条造一个车轮,当中空(无)的地方可装车轴,才有车子的作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空的地方可放东西,才有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空的地方可放东西和住人,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的是器具,用的是空间。
注:这是在讲“无”并不是“真空”或“虚无主义”,而是有其重要作用的。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直译
五光十色让人眼花,靡靡之音让人耳乱,美味佳肴让人口涩,狩猎让人心动,财货让人想贪。所以“圣人”求实际,不务虚荣。
注:这里的“圣人”,是指行道之人。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若身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直译
受到恩宠或侮辱都要象吃了大惊一样,重视大困难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什么叫作“宠辱若惊”呢?恩宠(或表扬)是好的,侮辱(或批评)是不好的,得到它或失掉它,都要象吃惊一样,提高警惕以防自骄自卑。
什么叫“贵大患身”呢?我们之所以怕困难,是因为我们有身体的存在,如果不愿顾到自己的身体,还怕什么呢?所以,能以天下为自身一样爱惜的人,天下大事才可以寄托于他。为人君的应以天下为重,不要为自己打算。
第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直译
“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模不着的。也就是说它是无色、无声、无形的。这三个方面都是不可捉摸(致诘)的。它是一个整体,它又是不明不暗上下无光的。朦胧(绳绳)之中看不出什么名堂,最后又复归于无。就是说它是无影无形的,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这个现象可以体会得出,但捉摸不到的,就叫做“恍惚”吧。(无形的整体)在前面看不到它的头部,在后面看不见它的尾部。(它是无体的)凭这个古来的“道”,就可以体验(御)一切。(有)知道古来事物的开端,这就是“道”的规律。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涉大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之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之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直译
古之善与行道的人,深奥玄妙,不容易让人认识。因为(夫唯)不容易让人认识,勉强形容他的行动(容)好像是这样:慢慢地好像在渡大河;小心地好像怕惊动了四周的人;严肃的好像是在作客;随便的好像是冰在溶化;淳厚的好像是木质;虚心地好像山谷;混同的好像浊流。
怎样能把一个混浊动荡的局面安定(止)下来呢?只要平静一下,它就会慢慢地澄清下来。怎样能把安定已久的局面发展起来呢?只要推动一下,它就会慢慢地生长起来。掌握此道的人保持谦虚(不盈)的态度。由于(夫唯)谦虚就能由旧而成新,不断地长进。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大,大乃道,道乃久。
直译
要以极度虚心和冷静的态度观察天地(万物)。我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规律(归根),这个归根就是安定,安定就是生命发展的结局,这是生命发展的规律。一切事物都从有到无,由动到静,新的事物会变成旧的,旧的终究为新的所代替,而趋于灭亡。认识这个常律,(自然发展规律)就会分析(明)事物,不认识这个常律,而去妄作胡为,这是很危险的。
认识这个常律,就能融会贯通,能融会贯通,就能公正平允,能公正平允,就能普遍周全,能普遍周全,就能运行不息,能运行不息,就能体现行道,能体现行道,就能永久存在。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直译
最好的人君(太上)实行无为,所以在下面的人民只知道有他,而不觉得他对人民有什么干扰,可以各安生活。其次是人民接近他,因为他接近人民。其次是人民称誉他,因为他为人民做了好事。其次是人民都怕他,再其次对于的人君,人们就会起来侮辱他反对他。
说话不守信用,人们就不信任他,不如悠闲的不说话,待事情成功了,百姓都说我合乎自然。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
直译
因为统治者不行道,才有了所谓的“仁义”。人们有了智慧,就会利用它来作出虚伪的事。
亲戚之间不相和好,才显得出谁是孝慈。国家混乱的时候,才显得出谁是忠臣。
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为文,不足,故另有所属:见素抱扑,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直译
去掉圣智,对人民有利,去掉仁义,人民就会恢复到孝和慈的本性。去掉投机取巧、有利可图的事物,盗贼就没有了。这三者作为治法(文)还是不够的,在统治者(令)本身,还要做到(属):生活朴素,戒私戒贪,道法自然,去掉学智,就没有忧虑了。
注:这里的“圣智”是指当时的统治者和士大夫阶级,以及他们搞出的借以欺压、剥削人民的“仁义礼智”的制度。
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与呵,相去几何?善之于恶,相去几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气未央。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读若遗。我愚人之心哉?
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谵兮其若海,廖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直译
是与非,善与恶距离是多少呀?人们所怕的(非与恶)不可不怕。其间距离是多大呀!(荒兮)其相距不可以路程计。(未央)
众人(贵族们)都忙着大吃大逛,如享受大餐,春天登高游览,以及一切浮华享乐的勾当,我却淡(泊)然处之,无动于衷,(未兆)混沌沌的好像婴儿还未长成孩,不能同大伙一同游玩;孤单单的我并不去归他们(贵族)的队伍,众人都以为获得了很多的东西,(有余)我却一样也不要,(遗)我岂不是愚人吗?
众人对于享乐都非常看得清楚,(昭)追求唯恐不及,而我却闭着眼睛,看也不看。(昏)众人对于利之所在,都非常精明,(察)而我却一声不响。(闷)我这样飘飘然好像大海无边。众人都以为获得了一切,(有以)我却顽固地看不起(鄙)他们。我与他们不同的是,我注重(贵)在求(食)道。(母)
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直译
宇宙(孔德)的运动形态,(容)是根据(以)自然法则(道)进行的。“道”这个东西是一个无形的整体。(恍惚)在恍惚之中有物有象,在幽暗之中有情有信,其情是实际存在的。自古至今这现象(名)永不磨灭。(去)凭它可以检验(阅)万物(众)的发生与发展。(甫)我怎样知道万物的发生与发展呢?就是以“道”这个自然法则。
注:这里“物象”指内容,“情信”指过程。
本章在讲:“道”虽然是不可捉摸的,但却有其具体内容与运动过程,“道”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直译
有部分(曲)才有整体,(全)弯得曲才能伸得直,陷下一些才能装得进,旧了才有新的,少了可以再得,多了就糊涂了。
所以圣人以道的原则为天下的法式,不只看见自己,才能看得见(明)对方;不自以为是,才能分清(彰)是非;不夸耀自己,(伐)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矜)才能长进。
由于不争,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人和他争。古语所谓“曲则全”,不是假话,整体全是由部分组成的。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直译
自然现象是不用多说的。刮大风刮不到一个早晨,下暴雨下不到一整天。谁在这样做呢?自然。(天地)自然现象还不能永久不变,何况是人事呢?
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能一同行道。(效法自然)从事于德(仁义礼)的人,就同属于德一级。没有德的人,就是失。(无德)从事于道的人,道也容易接受。从事于德的人,德也容易接受。没有道和德的人,(失者)就什么也容易失去。相信这个道理的人不多,有很多的人是不相信的呀!
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直译
用脚尖站立不稳,用跨步就前行不了。只看见自己眼睛就不亮,自以为是就是非不明,自高自大的就没有长进。在道的方面来说,好像残羹赘疣长在人脸上,这些都是最可恶的东西,为有道者所
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容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直译
有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之先早已存在了,它无声无形的独立存在而不改易,周而复始地运行着而不停息。它是天地的根源,(母)我不知它的真名,就叫做“道”吧。它的运行形态(容)姑且(强)叫作“大”。道的运行(大)由近而远,由远而返。所以说道是很大的,天地人的发展都在道的运行之中。
宇宙(域)有四大运行体,(道、天、地、人)这四者之中王也在里面。(属于人)人的运行以地为法则,地的运行以天为法则,天的运行以道为法则,道的运行以自然为法则。
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直译
轻与重,以重为根本。静与躁,以静为主旨。所以圣人行事处处稳重。大国之君虽然居高位,养尊处优,哪能以轻浮的态度对待天下大事呢?轻浮就会失掉主张,急躁就会失掉根本。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直译
善与走路的人,不会留下脚印。(指做事没有痕迹)善于讲话的人,不会说错话。(指不会被人抓住把柄)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关闭的人,不用钥匙而别人不能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而别人不能解。
因为圣人常善于用人,所以没有无用之人。常善于用物,所以无废物。这就作“高明”。(袭明)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反面教材)不尊重老师,不爱惜借鉴,虽然聪明,也是个大糊涂。这就作“奥妙”。(要妙)(吸取有利因素)
注:“袭明”或作“因明”,是“因是而明”的意思,似可解作:根据具体的情况,(因)作具体的分析。(明)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长官,故大制不割。
直译
虽然知道自己是强大(雄)的,也还保留(守)着柔弱(雌)的德性,好像天下的川溪一样,(水性柔弱向下)常德(柔弱向下的常性)才会不离失,就像婴儿那样柔和。虽然看到自己是光明(白)的,也还要看到有黑暗的一面,(缺点和错误)才能作天下的表率。(式)这样常德(不只强调光明一面的德性)就不会过分,(忒)就可以向前无止境的发展。(极)
虽然知道自己是荣耀的,也还要提防受耻辱的时候。好像天下的山谷那样常德,(虚怀若谷的德性)才会充足,就可以达到淳朴的境地。本质(朴)化(散)而为道,(器)“圣人”就可以依靠它(道)为长官了。所以道(大制)是不能不为的。(不割)
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堕。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直译
人们想要把客观世界,(天下)照主观意图加以人为的措施,(为之―无为的反面,可能是改造的意思)我看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宇宙(天下)是自然(神)的现象,(器)是不可以改造的。改造他的人就会破坏他,(自然发展规律)坚持、执行改造他的人就会失掉他。
因为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它们或动、或静、或小、或大、或强、或弱、或快、或慢。
所以圣人就去掉过分,去掉过高,去掉过大的欲望。
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生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无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直译
以“道”作人君的,不以兵力称强于天下。用兵这件事很容易得到报应。军队住过的地方庐舍为墟,野草丛生,大战过后,田园荒芜,必是荒年。
善于用兵的人战胜了就罢了,不敢因此而取得威力。战胜而不自满,战胜而不自骄,战胜而不自豪。
以强壮侵凌老弱,这是不合乎“道”的,不合乎“道”的就会早。
第三十一章
原文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夫乐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直译
兵器不是好东西,是战争的祸殃,为人类所憎恶,所以有道的人不用它。
君子爱处于左,用兵者则居于右。兵器不是好东西,不是君子所用的东西,只是不得已的时候才去用它,平静不争是最好的。即使战胜了,也不要赞美,赞美战争的胜利,就是表示喜欢,喜欢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平时凡是有吉庆的事,都以左边为上位,但战时及丧事则以右边为上位。大将军居左,指战员居右。这是说以丧礼来对待战争。战胜之后,对于伤亡的人,也用悲哀的心情去追悼他们。
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和,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将知之,知之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直译
“道”是永久存在(常),无形(无名)的。“道”的本质(朴)虽小,但天下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压倒它,(臣)候王如果能遵守它,万物就能自然进化。比如天地气候相应,就会降下及时的露水,人们没有命令它,而自然下得很均匀。
这就出现了(始制)自然现象,(有名)既然有了自然现象,(名)候王(夫)也要(亦将)认识它,认识了它,就会应用无穷。(殆)
“道”在天下好像百川入海,一切都自然而然地依道而行。
第三十三章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而不妄者寿。
直译
了解别人的就是明智,了解自己的才是聪明。克制别人的只是有力,克制自己才是强。知到满足就是富有,坚持行道的有志。不丧失自己的才能长久,得其所的人就是寿。
第三十四章
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直译
道是很广泛的,充满宇宙。(左右)万物依靠道而生,而不是由道主动开始的。万物成功了,而道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作万物之主。道本身是没有任何要求(欲)的,可以说是渺小得很,但万物都依靠(归)它,而它不作万物之主,也可以说是伟大。由于它不自以为大,所以是伟大。
第三十五章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铒,过客止。道之于口,淡乎无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用之不足既。
直译
凭这个‘道’,(大象)天下各国自然往来。各国相交而互不侵犯,天下就太平了。
音乐和美食,可引诱路人止步。‘道’是无味的,虽然是看不见,听不到,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既)
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直译
凡事必先有所张开,才能有所合拢。先有所强大,才有所削弱。先有兴举,才有所废弃。先有所给予,才有所夺取。这叫做“微明”。(不很明显,而事实必然的现象。――矛盾的辩证关系)
柔弱能战胜刚强。(得道多助)其间的关系好象鱼不能离开水,国防设备不可以显示给别人。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直译
道是永久存在(常)的,无为而无不为。候王们如果能遵守它,(道)万物就会自然进化,在进化过程中如果发生变异,(欲)就本着客观规律(无名之朴――道的本质)去克服它。道本身是没有变异的,没有变异就可以安定(静)下来,那么天下就太平了。